垂帘听政(为什么会有垂帘听政)

时间:2022-12-23 浏览:153 分类:百科

垂帘,特指女人,听政,实则摄政。

在古代封建王朝,垂帘听政一般发生在上任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之下,是一种幼主亲政之前权力过渡方式。既然是一种方案类的东西,那便不存在褒义、贬义之别。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靠这一方案,成功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皇帝亲政后王朝依然生机勃勃;还有很多时候垂帘者听政一段时间,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便不愿再轻易撒手,甚至在权力欲的驱使下,使出种种毒辣手段。

正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理所应当"的事平淡无奇,这第二种情况往往更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所以现在人们一听到垂帘听政这四个字,想到的便是一系列不好的东西,这个词也就有了一丝贬义的意味。既然垂帘听政这种模式,对于皇权的交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威胁,那么古人为什么还会用这种模式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咱们可以试想一下,上一任皇帝去世后,其接班人年龄尚轻不谙世事,有很多甚至还在襁褓之中,每每上朝,被太监抱上龙椅后自己在那儿玩儿玩具,文武百官在下面汇报工作,演戏给谁看呢?万一龙椅上那孩子天真无邪的随便一句"杀"、"罚"甚至"我要退位",这可都是圣旨啊,大臣们听还是不听?既然坐在龙椅上那个人是换不得的,朝臣们所汇报的工作又必须得汇报给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来听,那这个人选谁最合适呢?

百官之首?当然不行,封建社会天下是天子的天下,百官之首如若做这种事情无异于谋反。那既然是天子的天下,就理应由天子家里人来替年幼的天子"听"和"断",家奴太监自然不可能,皇帝的叔伯兄弟虽是家里人,但这是对皇位正统性最为有威胁的一个人群,历朝历代防他们还防不过来,怎可能在这种关键时刻让他们听政呢。

剩下的也就只有后宫的女人们了,由于皇帝年幼尚未大婚,后宫地位最高的便是皇太后、太皇太后,甚至太往后、还往后。面对皇位这个东西,世界上选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但相对而言最安全的,也就只有皇帝的妈妈或者奶奶了。

历史上皇帝宠幸后宫和宦官,是有他从实际角度出发考量的,在古人的观念里,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太监这个特殊职业更是不可能。有些无能皇帝当遇到实在没有文臣或武将可以信任时,就会"退无可退"的选择信任以上两者。因为这样做是一个"保底选项",哪怕是后来真的出现后宫干政或者宦官干政,最严重的程度也无非就是行废立之事。

但历史上那些太后也好、权宦也罢,随随便便就敢毒死一个皇帝,但ta又无法自己来当,就只能在皇族中另找一个"听话点儿的"。不至于像文臣武将那般,只要行了废立之事,接下来就很容易改朝换代,断了前朝血脉。所以像东汉末年那样宦官外戚张牙舞爪到那种地步,到最后,还是得等地方割据势力来行改朝换代之事。

既然后宫之首(一般指皇太后)垂帘听政,有如此高的"安全性",为何还会出现那么多乱局呢?总结起来大多出于两种原因:第一,封建社会大到帝王公侯,小到地主乡绅,不管一夫一妻多少妾,都有非常严格的嫡庶之分。如果是嫡出,哪怕出生的比妾所生的兄弟还晚,那也是家族里的大哥。反过来妾所生之子如若飞黄腾达,他的母亲可不止一个,他首先要尊的是他父亲的正室,其次才尊他的生母。所以这个"母以子贵"中的"母",如果特指生母的话,那么"贵"的程度是有封顶的,也就是再高不过正室。

皇帝亦是如此,老皇帝去世,如果接班的不是嫡长子,皇后也还健在,那么嫔妃们所生的孩子尽管当上了皇帝,其生母也会因亲情血缘而被大大的封赏,但名号无论有多高,皇太后永远都是原先那个皇后的,偶尔出现几次"一意孤行"的皇帝,便会被记入史册口诛笔伐。所以有的时候垂帘听政的那个皇太后,并不是皇帝的生母,那么当她过了一把权力瘾之后,为了能长久地把持朝政,她会不惜一切代价,因其本身也不存在什么疼子之心。

另一种垂帘听政所引发的乱局,则几乎完全出于垂帘者的私心,也就是她天生的权力欲望极高。如果遇到这种,即便新皇帝是她的亲生儿子,但由于宫廷之中很少有朝夕相处的"养育之恩",那些都是奴婢所做之事,在权力面前显得轻了许多。所以历史上会出现个别废除自己亲生儿子帝位的情况,有的还会动杀心甚至付诸行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