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岭(解读瘦西湖)

时间:2022-12-15 浏览:106 分类:百科

作者:朱有伟

观自在亭

观自在亭

“月观”之南,湖湾处原有一座御碑亭,后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建成单檐方亭,名为“观自在”,四面通透,黄色立柱,内设石桌石凳。

梅岭春深

梅岭春深

出“月观”,沿湖北行,可见一座垣门,门上嵌石额,题“梅岭春深”四字,为清朝刘溎年手迹。门后为土石山岭,遍植梅花松竹,有石径蜿蜒而上。

风亭

风亭

山顶有一座六角重檐亭,为清朝翰林程梦星所建。1953年重修时亭柱换成花岗岩石柱,并设坐栏。亭檐间悬“风亭”匾,是清朝名臣阮元手书。上檐亭角飞翘,悬挂风铃,时有风来,铁马丁冬,清响可听。亭柱挂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由民国陆军上将王柏龄题,田原书。“

风亭”为瘦西湖制高点,朱自清先生称之为“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此处可南望城郭,北眺蜀冈,西顾五亭桥,东看四桥烟雨楼诸景。

观音殿

岭西有山路迤逦而下,在山腰处,有石梁一道,石梁下为山涧,由黄石叠筑,山石嶙峋,以沟为壑。过石梁,便是“观音殿”。

“观音殿”又称“小南海”,殿宇三间,供奉汉白玉观音像。殿前嵌石额“香海慈云”,本为“净香园”旧物,由清朝尹继善所题,取自金兆燕诗句“慈云一片海香中”。昔日香火盛时,烟云缭绕,宛如天上慈云。殿前有单檐六角亭,名为“寒竹风松亭”。亭柱楹联“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为清朝书画名家郑板桥撰,柳曾符书。亭下粉墙上嵌有石额“玉佛洞”,洞中原本供奉缅甸玉佛,文革时被毁,后洞口砌墙封堵。

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

“玉佛洞”前有木桩盆景,名为“枯木逢春”。此景由唐朝银杏枯木、枯枝和藤本凌霄组成,石栏围成花池。1952年,扬州唐朝石塔附近的千年银杏遭雷电劈打,劈断的枯木和枯枝被移栽到了小金山,虽高大挺拔、木纹流畅,却无生机。1956年,园艺师韦金笙在枯木边种上凌霄,花藤攀木而上。每当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一枯一荣,恰似枯木逢春。“枯木逢春”的西侧还有一株枝叶广袤的百年广玉兰。


◎“香海慈云”,清二十四景之一,旧属江园,位于荷浦熏风之北。清朝赵之壁编《平山堂图志》描述,江春的净香园中原有一座海云龛,供奉观音大士像,清帝南巡时来此,曾赏赐西域名香。当时“龛在水中,四面白莲花围绕,龛前跨水建坊,颜其桓曰‘香海慈云’”。又据《扬州画舫录》,在江园中,“春波桥跨园中夹河,桥西为‘荷蒲熏风’,桥东为‘香海慈云’”。据记载,当年“荷蒲熏风”牌坊立于河的东岸,那里有水荡,通水而不行舟。荡中建有圆形房屋,正对水门,左边有板桥,通往来熏堂。来熏堂的上面建有小阁,就是海云龛,里面供奉的观音,坐于莲花座上。金棕亭有诗谓此“慈云一片香海中”。如今,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只是沿袭旧名而已。


◎石塔寺,是扬州“二十四丛林”之一。晋时遗刹,旧为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刘宋元嘉十七年(440)改为慧照寺(又作惠照寺、惠昭寺、慧照教寺),又名高公寺。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60)再改名为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得古佛舍利,建石塔藏之,名为石塔寺,香火益盛。石塔原在西门外。宋绍定中(1228~1233),塔圮,僧以旧址重建。至嘉熙中(1237~1240)始移建于城内浮山观之西,即今之所在地。宋宝祐中(1253~1258),贾似道重修之。明崇祯中(1628~1644),僧三昧重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僧抚生又重修,并新建大悲阁、石戒坛。雍正七年(1729),知县陆朝玑复古木兰院旧额。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惟石塔与戒坛尚存。

建国初年,寺内大部建筑拆除改建,唯将寺中楠木藏经楼移建至前院。石塔分上下两层,共由20块长方形石块和11根石柱建成。底层与塔基平,石上刻有龙、风、犀、马等动物。石塔五层,上有塔顶。每层六角,各层六面均精雕佛像。塔久经风雨,雕像已风化剥落,残缺不全。文革中,所有佛像面部均被砸毁。

1979年,拓建石塔路,石塔与塔东城隍庙内一株唐代银杏树在路中央,筑围栏保护。石塔寺曾以王播饭后钟故事闻名。王播为唐人,少孤贫,曾寄居木兰院读书,随僧斋粥。僧厌苦之,一日故意食后敲钟,王播闻声赶到,才知诸僧早已吃过。后王播为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重访惠昭寺,看到昔日题在寺壁上的诗已被人用碧纱罩上了,很有感慨,写诗云:“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阁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刘溎年(1822~1891),字树君,号蜀生,顺天大城(今属河北)人。清咸丰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惠州知府、潮州知府、广州知府。光绪年间,刘溎年罢官,后居扬州“约园”。著有《三十二兰亭室诗存》、《约园词》、《寄渔词话》,另总编《惠州府志》。


◆程梦星(1678~1747),字伍乔,又字午桥,号汛江,又号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选庶吉士。后以母丧归,不复出。居扬州“策园”,与名流以诗酒相往还。著有《今有堂诗集》、《茗柯词》,编有《平山堂小志》、《江都县志》、《两淮盐法志》,另有《李义山诗集笺注》、《词调备考》。


◆王柏龄(1889~1942),字茂如,江苏江都县(今扬州市)人,国民党党政军元老,陆军上将。光绪十五年,王柏龄生于江都县望族,求学于南京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第十期毕业。

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云南讲武堂炮科科长,教育长。1924年1月实际主持筹划创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首任教育长,校军参谋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师长,第一军副军长,代军长,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长江要塞司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王柏龄与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一直是蒋介石的亲信和挚友,两人在保定军校同期学习,后一同赴日留学,且同学炮科。抗战时期他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1942年8月病逝于成都。王柏龄的扬州故居在淮海路42号内,分东中西三路,现存中西两路,分别为民居和“憩园”饭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江苏扬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曾求学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