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晓华(国家领导人为他记一等功——航空发动机专家甘晓华院士)

时间:2022-12-15 浏览:99 分类:百科

一颗勤勤恳恳航空强国的“中国心”引领着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航空事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肩膀上肩负了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几代人的飞天梦想,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甘氏宗亲甘晓华的生平故事。

甘晓华,男,1957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第十届、十一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校教授。

近年来,随着一批新型国产飞机放飞蓝天,我国航空工业、特别是发动机研制水平又向前迈进一步,这是一代代“航空人”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的结果。“要干,就要瞄准世界一流!”这是话语不多的甘晓华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带着攻关团队在实验室里昼夜不休;多少个团圆之日,他们奔波在天南海北采集数据……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甘晓华和同事们论证、研制、施工、测试“一条龙”全部自己干。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攻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最终让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甘晓华从事飞机发动机研究工作26年来,组织、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攻关,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1月6日甘晓华被授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除此之外,甘晓华还获得过发明专利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

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除了航空领域方面的研究,甘晓华曾多次对教育问题提案。他呼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乡镇学校办学规范,加大政府对乡镇学校发展建设的扶持力度,注重扶持和保留历史悠久的名校,同时,要制定措施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乡镇学校办学。曾有人疑惑:一名航空发动机专家为什么却对教育问题如此关注? 

针对这个问题,甘晓华真诚地回答:“国家目前面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也带来了对更高素质建设者资源的需求。教育是国家的大计,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办好乡镇学校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建设中的迫切和现实要求。”

实际上,甘晓华一直以来的梦想都是成为一名军人,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从事了航空发动机领域。

当时,甘晓华是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当时距离高考的时间只剩一个多月。那时正值秋收季节,作为生产队长的甘晓华不得不留在队里领导大家进行秋收。所以,他只能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晚上回家到家里学习。山里的农村那时候是没有电的,他只能用抽水机的柴油点灯读书。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早晨五六点又继续起床干农活。

期间,他的初中班主任曾玉兰老师曾多次托人带口信给甘晓华,让他去听自己在县一中办的高考复习班。可是当时队里实在走不开人。等到十一月中旬,队里完成秋收后,甘晓华风尘仆仆的赶到县一中时,复习班早就结束了。

但幸运的是,曾老师让他住在自己家里,这样方便了甘晓华去请教学校的老师。那些日子里,甘晓华一门心思扎进书里,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虽然当时才到十一月,但由于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他的手、脚、耳朵都生了冻疮。

成绩出来后,甘晓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甘晓华正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对此事毫不知情。

后来,因为时间紧迫和交通不便的原因,县教育局无奈之下只好请了一个与甘晓华并不相识但同样被南京航空学院录取的考生帮他填报了专业,这样的机缘巧合下,让甘晓华接触了让他付诸一生的航空发动机领域。

甘氏宗亲甘晓华院士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甘家的一份诚挚热忱的力量,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甘家人投身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如果您也为我们的宗亲感到骄傲,转发在看,您的点赞将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