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义(宋学义再回狼牙山)

时间:2022-12-15 浏览:58 分类:百科

最近,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在筹建“宋学义纪念馆”时,搜集了一批相关事迹材料,其中,宋学义再回狼牙山祭奠战友的细节,读来令人感叹宋学义壮士“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同时,也为五壮士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所感动。现笔者略做整理,以馈读者。

2000年清明节,作者赵倡文(左)与宋学义爱人李桂荣在沁阳市烈士陵园宋学义墓前

河北来信

1951年10月的一天,家住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的宋学义收到一封来自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的挂号信。

听说是娘家那边的来信,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兴奋地来到丈夫身边想看个究竟。宋学义拆开信一看,只见上边写道:“学义吾婿,中央开会,到处找不到你,前几天县里来人,让通知你赶快回来一趟。切记。岳父。×年×月。”

身在河南家乡的宋学义与北管头村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还得从当年宋学义英勇跳崖生还说起。

当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宋学义同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等4位战友一起,面对日军和伪军的包围,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宋学义与葛振林因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1942年,宋学义(左一)、葛振林(左二)去抗大二分校学习前重上狼牙山与有救命之恩的李圆忠道长告别

生还后的宋学义与葛振林一起被组织上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可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不但主力部队流动性大,就连抗大也没有固定的地点。党组织考虑到宋学义腰伤严重,经常吐血,就于1943年初特批他离校,把他安排到易县任县大队长。不久,宋学义又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转业到了易县北管头村,当上了北管头村的农会主席。

在北管头村,宋学义团结贫苦群众,动员大家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使北管头村很快成为支前模范村。在这里,他也赢得了贫农姑娘李桂荣的芳心,两人于抗战胜利后结为伉俪。

离乡越久,宋学义越思念自己的家乡。1947年,宋学义听说家乡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已经解放,便动了回乡的念头。1947年6月15日清晨,宋学义怀揣政府签发的路条,带着妻子李桂荣离开了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经过40多天的跋涉,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在家乡,宋学义要求妻子不要跟乡亲们讲他过去的功劳,只说他是在外面当八路军打日本负了伤。就这样,在回乡的4年多时间里,乡亲们只知道宋学义是个有功劳的残疾八路军,根本没人把他与鼎鼎大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联系在一起。

195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宋学义也在受邀之列。可此时壮士身在何处?在中央的部署下,党组织同时在河北、河南两地进行寻找。于是,这才有了河北易县北管头村的这封来信。

读着这封短短的来信,宋学义和李桂荣思绪万千,转眼他们已离开北管头村4年多了。这4年多来,虽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里的亲人及一草一木,可由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别说能回一趟河北,就是捎封信也困难呀!今天,岳父千里迢迢给自己寄来了信,宋学义想,无论如何也要和妻子回去一趟,去看看两位老人,再去上一次狼牙山,去山顶祭奠一下3位牺牲了的战友的英灵。

再登狼牙山

回到狼牙山下的北管头村,宋学义休息两天,会会亲朋,就对妻子说道:“我明天想上狼牙山去祭奠班长和战友,你去不去?”

李桂荣明白丈夫的急切心情,她说:“你去祭奠战友,我当然得去了。再说,你身体不好,一个人上山我怎么能放心?还有,我虽然生在狼牙山脚下,可长这么大,还没爬过狼牙山,这次刚好了却一下心愿。”

妻子要陪同自己去祭奠战友,宋学义非常高兴,他按风俗买来了祭奠用的供品以及一大包香和纸钱。李桂荣也赶忙烙了些干粮。第二天一早天没亮他们就动身了。

茫茫夜色中,狼牙山高低错落的独特山势剪影似狼牙一般直插云霄。望着那山峰,宋学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当他们顺着东西水村的一溜大沟向上走时,天已大亮。和平年代的狼牙山是那样的挺拔秀美、气势磅礴。宋学义和妻子相互搀扶着来到东沟顶,一处已经破败的建筑群映入眼帘。宋学义停住脚,站在残墙破壁前对妻子说道:“这里就是当年八路军的兵工厂。它原来是土匪头子孟阁臣的据点,1938年孟阁臣正准备率部投降日军,被我军收服了。这里经过加工改造就变成了我们修理枪炮、制造枪弹,供应前方作战的重要军需基地。”

说着,宋学义又指着一个个用石头垒砌的厂房对妻子说道:“当年,就凭着这些用石头垒砌的石屋,用泥巴抹糊的墙,军工们在没有一件像样机器的情况下日夜奋战,修理枪支、制造地雷和手榴弹,源源不断地供应前方。日本鬼子好几次都想把它摧毁但都没得逞!”

过了军工厂就开始登山,宋学义拉着妻子沿着山沟向上走去。山势越来越险,道路越来越窄,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座天然石门,两壁的数丈悬崖如刀削斧劈一般。来到近前,宋学义告诉妻子:“这就是上狼牙山的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这里也是我们班长选择的第一个阻击点。机枪组两挺机枪一挺对准石门,一挺对着沟谷,我们在机枪组的配合下,一阵猛烈阻击,打死打伤敌人30多人。阻击胜利后,我们由此隐蔽向上撤去。”

虽然丈夫说得轻描淡写,但李桂荣看着这险要的地势,仿佛看到丈夫和战友们正对着日军猛烈开火的情景。

再向上走过天梯,就进入大崖缝。宋学义指着狭窄的石缝对妻子说:“这里叫袖洞沟,再上边就是狼牙山有名的小鬼脸和阎王鼻子,那是最险的地带,阎王鼻子是我们的第二个阻击点。在这里我们阻击敌人1个多小时,打死敌人40多人。”

宋学义一边艰难地往上爬,一边给妻子讲解当年的战斗经过。他说:“第二次阻击日军后,机枪组撤到山上,马班长让我们全班留下,备足石头躲在缓气台上面的大石头后面。你知道吗?缓气台是人们上天梯后必然休息的地方。这段路我们难行,日本鬼子就更加难了,他们都穿着笨重的皮靴,比我们的布鞋要重几倍,走在前面的十几个敌人好不容易爬上缓气台,个个都累得趴在了地上。班长一声令下,我们就用石头一阵猛砸,十几个鬼子全都被砸得脑浆迸裂,我们打得那个痛快!”

李桂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一路上,她第一次听到丈夫用如此舒心的语气给自己讲话。她知道,这是丈夫当时战斗心情的真实反映。

在宋学义的讲解中,他们不知不觉来到了棋盘坨上,从这里就能直接上修建着烈士塔的主峰,可李桂荣还没有听够,她非要让丈夫领着她再走一下当年他们阻击日军撤退的路线。于是,在宋学义的带领下,他们走过棋盘岭,绕过大庙的开阔地,来到老道庵的小横岭上。宋学义站在岭上对妻子说道:“这里是我们阻击敌人后和机枪组分手的地方。机枪组顺盘坨路与主力会合,我们班撤向棋盘坨主峰下的牛角壶。当时,机枪组的申常贵组长硬是不走,他说,活着就战斗在一起,死了就牺牲在一块儿。最后,他是哭着服从命令离开的。”

过了两座小山梁,便到了牛角壶。他们看到一棵大橡子树,宋学义对妻子说:“这是我火线入党的地方!”说着又指着上面的一块小山地说:“在这里我们打退了敌人4次冲锋,敌人的炮火打得很凶猛,硝烟呛得大家伙儿都喘不过气来,但我们在这儿充分利用周围的石洞做隐蔽,使鬼子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炮弹,只是班副的新棉袄被打着了。”

纪念塔前哭战友

走过牛角壶,宋学义领着妻子从右边开始向上爬,直奔棋盘坨主峰的三烈士塔。时近中午,太阳虽然高挂,但在大山中还是让人感到一种萧瑟。宋学义渐渐地不再说话,李桂荣能感觉到越接近山顶,丈夫的心情越复杂。她也不再多言,默默地紧跟着丈夫向上攀爬!

中午时分,他们刚到达棋盘坨顶峰,宋学义就直奔一片巨大的乱石堆而去。望着丈夫的背影,听着山巅大风的呜咽,再看看那杂草丛生的巨大乱石堆,一种悲壮的情绪直涌李桂荣的心头……

还没等李桂荣回过神来,只见宋学义已对着乱石堆号啕大哭起来,那哭声伴着风吹乱石堆杂草发出的“呜呜”声,在天空中回荡。李桂荣不知道该怎样来劝解自己的丈夫,她只能静静地站在他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过了好一会儿,宋学义止住悲声对妻子说道:“这就是当年战斗后,军区为牺牲的战友修的‘狼牙山三烈士塔’,可惜在1943年9月被日本鬼子用山炮击倒了,成了这片乱石堆!”

1959年建造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宋学义说着爬上乱石堆,一块又一块地挑出大小差不多的石头,在乱石堆前拼成“三烈士塔”4个大字。然后,他郑重地摆上供品,拿出纸钱。李桂荣见状又赶紧从附近采来一束山花放在4个大字前。

一切准备停当,宋学义双膝跪地,上香烧纸钱。李桂荣也赶忙跪下来帮着身体不便的丈夫。随着纸钱灰片的阵阵升起,宋学义又趴在地上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诉说道:“马班长!胡德林、胡福才!你们知道吗?我是宋学义呀!我来看你们来了!跳崖时班长讲,我们为民族解放而牺牲,有价值,值得!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英名已经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你们知道吗……”

宋学义发自肺腑的哭诉,深深触动了李桂荣,她也跟着哭了起来。只听宋学义继续对着战友哭诉道:“班长呀!当年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生的道路,但你却为了主力和党政干部以及2万多群众的安全,带领我们选择了绝路。你知道吗?现在我越想越觉得你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把你这种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传下去!”

宋学义哭得悲痛欲绝,李桂荣几次劝解都没能让他停下来。眼看着太阳已经偏西,再不下山就来不及了,想到这儿,她焦急地对丈夫说道:“老宋!在这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地方,你哭坏了身子,不能下山叫我咋办?你哭坏了身子,我们怎么去发扬烈士精神?”

听到李桂荣这么一说,宋学义才慢慢止住了哭声,他抽泣了一会儿,擦擦眼泪对妻子说道:“桂荣,你说得对!烈士的精神不能用眼泪来继承,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中发扬,在工作中体现。”

太阳要落山了。李桂荣催促道:“老宋,下山再慢慢想战友们吧!新中国成立了,我们以后常来祭奠就是了,快收拾收拾,再晚就无法下山了。”

他俩收拾完毕,宋学义又对着烈士塔的乱石堆恭恭敬敬三鞠躬,郑重地说道:“马班长、胡德林、胡福才,你们安息吧!”

最后,在李桂荣的搀扶下,宋学义流着眼泪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顺原路下了山。(选自2020年第三期《党史纵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