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最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时间:2022-12-15 浏览:39 分类:百科

文|王吴军

民国时期著名教授、学者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也是白话诗的倡导者,还是著名文学流派“语丝派”的中坚力量,更是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单是这样的成就,已足见刘半农在文化方面的造诣和贡献。同时,刘半农还是一位才华横溢、情趣广泛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不仅精通考古之学,熟谙音乐之艺,擅长书法之韵,还很喜欢摄影,是名副其实的摄影达人。

刘半农18岁在常州府中学堂求学,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1923年秋,刘半农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时,因为经常失眠,就买了一个摄影用的小镜箱,说是随便玩玩,来放松情绪。此后,每当巴黎举办摄影作品展,刘半农都要赶去观赏。在巴黎求学期间,只要看到有关摄影的书籍和报纸,刘半农就会兴致勃勃地购买或翻阅。

巴黎求学结束后,回国的刘半农在1926年参加了北京的摄影艺术团体——光社。光社是由昔日的“艺术写真研究会”演变而来,成立于1923年冬,是由当时北大的摄影爱好者发起组织的我国摄影史上第一个业余摄影艺术组织。

刘半农(右二)与北京光社成员合影

刘半农积极认真地参加光社的各种艺术活动,尤其是在1927年至1929年间,他参加了光社会员的两次摄影作品展览。当时,光社的摄影作品展览在秋天举行,预展就在刘半农家的大厅“含辉堂”举行,文化名人吴郁周、吴辑熙、钱景华、汪孟舒等人都拿出自己得意的摄影作品参展,他们一面悠然品茶,一面发表对参展作品的评论,这时的刘半农常常抽着雪茄仔细审视每一幅摄影作品。

光社摄影作品展览正式开幕是在当时中山公园董事会旁边的大厅,邻着著名茶室“来今雨轩”的露天餐厅。在开幕前几天,刘半农总是全家出动,他携妻带子帮助布置会场。摄影作品展览的正式开幕时间一般在晚上,因为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游客少了,气氛显得宁静。展览厅内灯火通明,几个孩子在里面为大人递送糨糊、胶水、锤子和钉子,刘半农则负责展览会的统筹并布置展品。

刘半农还认真探索过摄影艺术理论。1928年、1929年,北京光社分别出版了《北京光社年鉴》第一、二集,收录了光社成员的摄影作品,这两本年鉴都由刘半农作序。在第一集年鉴序言中,刘半农阐明了光社性质是“非职业的摄影同志所结合的团体”,他说,非职业的摄影目的“只在于求得自己的快乐,我们只是利用剩余的精神,做一点可以回头安慰我们自己的精神的事。我们非但不把这种事当作职业,而且不敢借着这种事有所希求。”从中可以看出刘半农对摄影艺术的认真态度和钟爱之情。

在《光社年鉴·二集·序》中,刘半农批驳了好友钱玄同的“摄影不是艺术”“学习摄影是艺术上的低能儿”等论调,并阐述了摄影艺术的个性化和民族性等理论问题。刘半农写道:“我以为照相这东西,无论别人尊之为艺术也好,卑之为狗屁也好,我们既在玩着,总不该忘记了一个我,更不该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必须能把我们自己的个性,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与韵调,借着镜箱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然后我们的工作才不算白做。”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刘半农对于摄影艺术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7年10月,北京真光摄影社出版了刘半农设计封面的一本摄影理论专著,名字是《半农谈影》,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摄影艺术理论著作。刘半农把《半农谈影》这本书写得轻松活泼、雅俗共赏,既对当时的各种摄影思想观点作了评论,又认真探讨了摄影艺术的造型技巧、方法规律,不失为一本有学术价值的摄影艺术参考书。

刘半农认为,搞摄影是不能纸上谈兵的,因此,他在摄影艺术上很注重实践,但因当时他任教于北京大学,每天忙于教学和科研,没有多余的时间专门搞摄影,所以只能借外出旅行的机会拍上几张。

刘半农在摄影中取物选景是绝不马虎的,他每次拍摄一幅照片,常常是再三揣摩,并对每张照片都要煞费苦心地题写名称。刘半农曾经以诗人的独特敏感拍摄了一枝孤独的依依垂柳,又加上富有诗意的题款:“春风不管人间恨,又送青青到柳梢。”这就使得这幅摄影作品的画面显得生机勃勃,朋友们都称赞“半农的摄影作品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非虚言。

1927年1月,当时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在北京的“长美轩”宴请画家陶元庆,刘半农作陪。宴后,刘半农带着相机到附近的公园中选取镜头,他见几枝融雪中的枯树微微摇曳,于是,他拍摄了一幅疏淡有致的《寒枝图》。

1928年大年初一的下午,来刘半农家拜年的亲友们告辞后,刘半农目睹桌上的杂物纷陈,果盘空空,花生壳、瓜子壳和果皮堆成了小山一样,几只茶杯旁的烟灰缸上,插着半截香烟,这时,刘半农立即按动相机的快门,拍摄了一张静中有动的照片,名为《客走之后》,这幅摄影作品构思新颖,技法自然,堪称佳作。

在《光社年鉴》中,保存着刘半农自己也颇为喜爱的他的摄影佳作,有《莫干山之云》《卖花姑娘》《泪珠中之光明》等,这些摄影作品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当时在光社影展上一露面,就引人注目,深得好评。当时天津著名摄影家、《北洋画报》主编冯武越曾前往北京观摩过光社举办的影展,他说:“全部作品,以刘半农者为特佳。”当时的《北京画报》还特地刊出“光社摄影专号”,发表了刘半农谈论的摄影艺术的文章,还刊登了刘半农的摄影佳作《归樵》和《捣衣》。

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刘半农,能在繁忙紧张的教学著译活动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摄影艺术,并在摄影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上均有建树,为我国近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实在是难能可贵。可惜,刘半农在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音民俗时,不幸染上回归热病,去世时不足44岁,真是英年早逝,令人痛悼不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