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石窟寺爱好者必去的八座小众石窟寺)

时间:2022-12-15 浏览:35 分类:百科

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其来源于印度。而石窟在艺术构成上是建筑、雕刻、壁画的综合体。

印度阿旃陀石窟

开凿石窟,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开始,沿河西走廊的敦煌、榆林窟、天梯山、炳灵寺、麦积山等,经陕北到中原地区,一路绽放出钟山石窟、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响堂山石窟等精美的石窟。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玄宗、僖宗都逃到安逸富饶的四川,社会政治活动重心一再南移,石窟艺术的火种也带到了巴蜀,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水宁寺,再到安岳、大足,这些不断融合汉文化的石窟、造像和壁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石窟的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外,中国大地上还有一些精彩绝伦的小众石窟寺,一起来看看,你去过几座?最想去哪一座吗?

天龙山石窟

2021年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一件精美的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春节晚会。相信大家都和小编一样对这一幕怀着激动的心情。这件佛首就来自天龙山石窟。

回归的佛首 图源:国家文物局 罗征/摄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现有规模。它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 现存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000余尊(幅)。千佛洞区现存4个明代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远望犹如空中楼阁。

天龙山石窟 图源:微信-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造像被称之为“天龙山式样”。以其造型的娴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天龙山石窟老照片

巩义石窟寺

巩义石窟寺开凿于北魏年间。石窟寺南临洛水,背依大力山。山的上部为厚4.50米的黄土层,下为岩石层,露出地面的部分厚20米。石窟就开凿在岩石层上。巩义石窟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约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

巩义石窟寺

巩义石窟寺局部

巩义石窟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开凿的,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因此,这里的雕刻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雕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唐朝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

巩义石窟寺飞天浮雕

巩义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情形,构图严谨,技法娴熟,人物性格鲜明。又因另一处位于洛阳龙门石窟的《帝后礼佛图》被盗往国外,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就成为国内孤品,更显其珍贵。

帝后礼佛图

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石窟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寺小,又叫小响堂。开凿有东西两个石窟,即西窟和东窟。

水浴寺石窟 图源:微博-时固涛声

东窟开凿的年代比西窟晚的多。窟内有三壁造像,北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是一佛二弟子,东壁是一佛一菩萨。其雕刻的技法和人物面部表情以及体态动作反应的内心世界,精细程度可与响堂寺石窟相媲美。

水浴寺石窟 图源:微博-时固涛声

在东窟西侧约八米处,是水浴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西石窟。该窟正中雕有通窟顶的长方形塔柱,绕柱可转走。窟内所有壁面和塔柱的各个面上均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俗称“万佛洞”,其神态千姿百态,跃跃欲动,呼之欲出。

水浴寺石窟 图源:微博-时固涛声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处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是中国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筑群。石窟分东西二区,现存大小16窟。

万佛堂石窟

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个小窟,窟内石刻造像已经风化无存。下层为六大窟,以西起第一、二、六窟为最大。第二窟最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碑记就窟壁作成,现存304字,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清代康有为先生称其为“元魏诸碑极品”。第六窟最大,现露在外面的一尊大弥勒佛,身高丈余,艺术价值较高。

造像碑拓片

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共有七窟。留有“韩贞造像题记”,现存269字,记载韩贞等74人结缘造窟的始末。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但是所存石刻造像甚少。

万佛堂石窟局部

卧龙山千佛崖石窟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主要开凿于唐代,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公里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葛山古寺。寺内一巨石,巨石的四面石壁上均刻有高浮雕、浅浮雕的佛像。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1000单龛,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138尊,故名千佛岩。

卧龙山千佛崖石窟 图源:微博 清潭游鱼

西龛是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凿的“西方三圣”龛,内雕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佛像。东龛主像为药师佛龛,左右分别为日光、月光菩萨,称为“东方三圣”。左侧壁上还有1939年营造学社梁思成先生在千佛崖考察时留下的题记。

东龛内的营造学社题记 图源:微博 清潭游鱼

北龛内雕刻“华严三圣”,为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周围还有十分精美的罗汉比丘像。清末依石龛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木构庙宇,很好地保护佛龛造像。千佛岩石窟部分保存完好,雕刻精细,造型优美,颜色艳丽,充分反映了初唐时期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卧龙山千佛崖石窟局部

五个庙石窟

五个庙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区(今瓜州、敦煌地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外围中、小石窟之一,位于莫高窟正南约100公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洞窟开凿在党河水冲刷形成的砂崖上,砂崖高约30米,洞窟悬于半崖,距地约12——15米。在由南向北长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现存的洞窟共有19个,唯有中间5窟可以登临,故被人们称为“五个庙”,其中1个已在早年被毁。在与五个庙石窟相对的党河东岸上,存有4个残窟。从五个庙上溯约5公里处,存有1个石窟,俗称为“一个庙”。

五个庙石窟外景

五个庙第1窟为中心柱窟,窟内现存有释迦牟尼八相变、文殊经变、普贤经变、水月观音经变、金刚界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炽盛光佛曼荼罗、涅槃经变等壁画。壁画大多保存完好,颜色鲜艳。第3、4窟均为佛殿窟,第3窟内存有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第4窟内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

五个庙石窟壁画

专家根据五个庙石窟的窟形和现存壁画判断,现有的四个石窟,其中一个开凿于北魏,在西夏或元代曾重修;三个开凿于五代、宋(即曹氏归义军时期), 壁画经历代绘制,多层重叠。底层为北魏时期作品,表层壁画多为五代、北宋、沙州回纥、西夏、元等各个时期绘制。

五个庙石窟壁画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

钟山石窟

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约为225平方米,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窟内正中有长11米,宽5.3米,高1.4米的石坛基,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释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坛前有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释迦牟尼结跏跌座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形象十分庄重。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动。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坛基前后两排共八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

钟山石窟局部

钟山石窟为典型的宋代陕北石窟,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钟山石窟

七个星石窟

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七个星千年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仅有的佛塔、佛殿、讲经堂和僧房生活区并存的建筑群遗址,曾是晋唐时期焉耆国的佛教中心。整个佛寺遗址占地面积逾4万平方米,寺院遗址分南、北两大部分,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洞窟残存11窟。

七个星佛寺石窟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是新疆仅存的、同时保有佛塔、佛殿、石窟的珍贵遗址群。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

七个星佛寺石窟遗址局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