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楼(2006年刘少奇妻子弥留之际)

时间:2022-12-15 浏览:37 分类:百科

2006年刘少奇妻子弥留之际,子女问她还有何未了心愿,答:花明楼

2006年秋天,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在北京305医院临时搭建的灵棚里,对着一幅遗像哭泣。

遗像的主人是谁?

是刘少奇的第六任妻子王光美。

她于10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

王光美在弥留之际,儿女们围在她身边,问她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

王光美撑起虚弱的身体,艰难地吐出三个字:花明楼。

花明楼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王光美在弥留之际还执着于这个地方?

王光美192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治昌才华横溢。

早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北洋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1921年9月,他的父亲王治昌作为北洋政府大臣,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美国的华盛顿九国会议。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大洋彼岸的电报,妻子顺利生下女儿,希望他取个名字。

在这种情况下,王治昌给他的女儿取名为“光美”。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光美从一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在母亲的教导下,王光美从小就喜欢学习,并严格要求自己。

她曾参加在北平举行的数学竞赛中并获得第三名的成绩,被誉为“才女”。

1946年春节,正当王光美准备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来到了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代表团缺一名英语翻译,组织马上想到了王光美同志。

在组织的安排下,王光美被调到了翻译部门,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光美来延安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很仰慕她,康克清也经常邀请王光美去跳舞。

王光美接触了很多领导同志,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刘少奇。

两人相遇后,文静优雅的王光美给刘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少奇知道王光美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女人,但毕竟出身名门,脱离群众太久,对很多事情的思考都有点浅薄。

他非常明确地告诉王光美她缺少的是实干经验,这种经验才能让她把自己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位置上。

王光美在刘少奇的指引下醒悟来,同时偷偷心怡刘少奇。

只是刘少奇和她年龄差距很大,短时间内,两个人都不打算跨越这种暧昧的关系。

之后,王光美参加了学习班,认真学习政策。

在那里,她和刘少奇阔别一年后重逢。

那时候刘少奇和她私下聊的时间不多,偶尔见一次也是聊工作。

1947年,刘少奇因工作原因搬离延安。而王光美,搬到了吕梁蔡家崖地区,两人分开了。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之间没有联系。

刘少奇仍然没有放下对王光美的爱,他渴望得到王光美的回应。

半年后,因为一个工作需要,他们又见面了。

这一次,刘少奇没有再犹豫,抓住了机会,他羞涩地问王光美:“你愿意和我一起工作吗?”

此时的王光美才二十多岁,还没谈过恋爱,所以不明白刘少奇对她表达得更深层次的含义。

她告诉刘少奇,现在有战争,还是以稳定为好,但是刘少奇并没有打算放弃对王光美的追求。

就这样,刘少奇对王光美的第一次“告白”结束了。

在1948年的西柏坡,刘少奇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王光美的感情,但同时也把自己的“缺点”全部说清楚了:年龄大了,工作忙,还有几个孩子要教养。

王光美觉得很奇怪,人在找伴侣的时候总是讲优点,而他只讲“缺点”。

聊着聊着,王光美觉得时间不早了,就问:“几点了?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了?”

刘少奇拿出一块手表,想看看时间,却发现已经停了。

王光美看完那块表,表带早就磨破了,她再一次被感动:中央领导没日没夜地工作,怎么连块好表都没有!

于是她赶紧说:“交给我吧!我来帮你修!”很快,王光美就把表修好了,还给了刘少奇。

在这样缓慢的接触下,两人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8年8月,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见证下,他们结婚了。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简陋的土瓦房里正式结婚。

他们的新房子只有一张大床、一套桌椅和几件简单的家具。

他们决定结婚后,刘少奇让王光美直接把行李搬到了他家就行了,不再操办。

王光美当时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因为传统的婚姻观,王光美觉得直接搬过去太草率了。

她觉得既然两人已经结婚了,至少应该向大家公布一下。

但是刘少奇说:“结婚是我们之间的事。”

婚后不久,王光美被调任担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

大多数时候刘少奇不需要说话,只需要轻微的咳嗽王光美就知道他要做什么。

刘少奇,王光美他们有着相同的信仰,相同的身份,自然也有共同的话题,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两人琴瑟和鸣,非常恩爱。

王光美婚后,完全成了一个好妻子。

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开始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个家庭上。

婚后王光美陪伴刘少奇,为他排忧解难,成为刘少奇的得力助手。

王光美婚后,生了四个孩子,加上之前的几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十余人的大家庭。

作为一家之母,她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从不溺爱孩子。

在她的努力下,刘家成是中南海最幸福的家庭。

为了弥补前面几个孩子缺失的母爱,王光美总是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有什么头疼脑热的,她都亲自带孩子去看医生,自己喂药。

家里最大的孩子刘爱琴出国留学后,刘涛成了家里最大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母亲的经历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刘涛的脑海里。

因此,王光美总是比其他孩子更用心用意地照顾刘涛。

在艰难的三年里,虽然家里开支紧张,王光美还是让工作人员每个月给正在上学的刘涛5元零花钱。

要知道,当时7个孩子和母亲董洁如的生活费一个月才130多元。王光美怕刘涛在学校受委屈。

当然,在生活上照顾他们的同时,王光美对他们也同样严格。

对于公家的东西,王光美绝不允许他们“以权谋私”,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私利。

夫妻俩不自称权威,但讲究言传身教。

1964年,刘少奇特别邀请参加过1922年安源大罢工的工人代表袁品高来北京过五一。

因为临时工作忙,他让王光美带孩子去拜访。

袁品高在北京的住处见面时,孩子们都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

当听说他们在学校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时,他不禁感慨,“这都是因为刘少奇同志的日常言行教育的结果。”

当袁品高讲述刘少奇等同志在安源动员工人战斗的故事时,孩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向前辈们学习革命斗争精神。

1963年至1966年,王光美陪同刘少奇6次,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

在那个缺乏美育的年代,王光美这位红色夫人,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我们泱泱大国杰出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动荡的年代,因为她对丈夫的忠贞,命运将他们推入了历史的漩涡。

刘少奇去世后,她终于在12年后走出监狱,带着孩子来到丈夫度过人生最后一课的河南开封,亲自将他的骨灰带回北京。

在中南海边,她将丈夫的骨灰撒入大海,遵循的是他生前的遗愿:

“我死后,你把我的骨灰撒入大海。和恩格斯一样,大海与五洋相连。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王光美和孩子们在军舰上准备将刘少奇的骨灰撒向大海

王光美1995年与“幸福工程”结缘。

这一年,74岁的王光美成为“幸福工程”委员会主任,并义务为其服务。

王光美上任以来,不顾自己年迈的健康状况,多次亲自到贫困山区探访贫困母亲。

看到仍有那么多妇女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的母亲,王光美在1996年决定拍卖掉母亲留下的6件宋代藏品。

她无私的爱,和她妈妈小时候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她知道母亲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她不仅是在帮助贫困的母亲,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她不顾病情,去各地联系贫困母亲,建立“母亲学校”,培训她们的职业技能,带着医护人员检查治疗她们的妇科病。

在几年时间里,她走遍了困难地区,帮助了数万名有需要的母亲。

2006年,她再也走不动了,躺在病床上,弓着双手,向身旁的女儿鞠躬。

吓得刘亭亭马上站起来,哭着靠近妈妈说:“妈妈,我承受不起”。

王光美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女儿,她将把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的“幸福工程”托付给女儿。

此时,刘亭亭已经泣不成声。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光美弥留之际,她的儿女陪在母亲身边,想听听她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

当时王光美已经很难说出话了,但还是留下了三个字。

当她说出“花明楼”时,孩子们忍不住哭了。

孩子们都知道花明楼是父亲的故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牵挂着当地人。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在她生日后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光美去世后,305医院为她设立了灵堂,很多人自发前来悼念。

政府专门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许多领导人前来送行。

远在花明楼的乡亲们,听到王光美因病去世的消息后,也陷入了悲痛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删除)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喜欢文章就请点赞关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观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