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蔡文姬

时间:2022-12-15 浏览:39 分类:百科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生卒年不详。蔡文姬自幼博学多才,喜爱诗辞文赋,又精通音律,是汉魏年间著名女诗人。

  16岁时,蔡文姬嫁给河东卫仲道,丈夫早逝,又没有孩子,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占据洛阳,蔡文姬亲身体验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亲眼目睹了“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悲愤诗》)的悲惨景象。在董卓军队的强迫下,蔡文姬与洛阳的百姓一起西迁长安,一路颠沛流离,同行的平民常常遭到毒打和虐待,陷入“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悲愤诗》)的悲惨境地。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蔡文姬被南匈奴军队所掳,辗转流落到南匈奴左贤王豹的部伍中,在匈奴度过12年,与左贤王生有二子。在这12年中,蔡文姬时常“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悲愤诗》)。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感念“素与邕善,痛其无嗣”(《后汉书·列女传》),于是派遣使者到南匈奴,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归国的愿望终于实现,却又不得不抛下两个孩子,这使得蔡文姬内心痛苦万分。

  回到故乡后,家人都已经过世,亲友也流离失散,蔡文姬又嫁屯田都尉董祀。后来董祀犯法即将被处死,蔡文姬亲自到曹操府上替丈夫求情。当时众多公卿名士在场,“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后汉书·列女传》)。可见当时蔡文姬虽然形貌落魄,但仍然心思机敏,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曹操也被蔡文姬打动,最后赦免了董祀。

  蔡文姬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一般认为是她的代表作,描写了她一生亲历的苦难。全诗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叙述汉末乱世的情形和自己被掳的经过,第二段写身处匈奴的痛苦生活和被赎时的情形,第三段讲述归汉途中及回到故乡后的感受,表达了再嫁后的隐痛。诗篇叙事与抒情相融合,全篇贯穿着深沉强烈的“悲愤”情绪。蔡文姬所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政治黑暗、战乱不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五言《悲愤诗》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军阀暴行的血泪控诉。作品最主要的特色是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范晔概括为“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后汉书·列女传》)。蔡文姬以真实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反映了社会动乱和封建礼法压迫下的妇女的命运,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骚体《悲愤诗》的不少情节与蔡文姬的生平不相符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胡笳十八拍》在文体上与当时作品距离较远,因此有学者认为也是后人假托蔡文姬之名所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