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藏南(59年印度进犯藏南)

时间:2022-12-15 浏览:39 分类:百科

1959年,印度挑起第一次边境冲突后,毛主席要求中印双方各退20千米,印度不同意,为了和平,我军单方面撤退了20千里。

面对我军按兵不动的举动,印军以为我们是在服软,在侵占了我国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土地的基础上,又越过“麦克马洪线”,在我国境内建立了哨所和据点。

我方指战员怒不可遏,迅速将战事报告了北京中南海,毛主席听取了汇报后说:

“印度在我国境内设立哨所的行为,我们完全有理由反击。但目前还需要等等,克制一下,不能急于打!”

一向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生命的毛主席,为何在印度侵略我国领土这件事上如此克制?

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图|毛主席在工作

主席是在下一步大棋吗?

让我们回到1959年,看看主席究竟在考虑什么吧!

一、印度借达赖叛乱入侵中国

1959年3月10日,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策划在拉萨聚众闹事,中央得到情报后,通知驻藏工作组加强戒备,严阵以待,绝对不能开第一枪。

毛主席收到情报后,提出:

“拉萨上层反动派可能认为中央软弱无能,我们不得不提前开始民主改革了。军事上要采取防御措施,政治上主动出击,分化上层反动派,引导好下层民众,做好预防叛乱的心理准备。”

3月15日,毛主席写信回复驻藏代表谭冠三,并同意以谭冠三的名义向达赖许诺,会对他宽大处理。

3月17日,北京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平叛西藏叛乱事宜和毛主席的建议。

会上,周恩来认为:

“这次事件的产生和印度有关,英美政府也在幕后怂恿印度当局介入其中,将叛乱中心设置在印度的噶伦堡。”

会议结束前,达赖已经出逃印度,中央决定增加西藏驻守部队,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方针依旧是不打第一枪。

3月19日,西藏反动集团发动叛乱。驻藏人民解放军于第二天凌晨开始反击,迅速平定叛乱,开始实行民主改革。

达赖入境印度一周后,尼赫鲁在西姆拉山上接见了他。

4月18日,印度官员散布西藏叛乱的相关谣言,批判中国政府这是在阻碍西藏民主进程。

4月25日,毛主席提出:

“反击印度的反华言论时,要注重与尼赫鲁大辩论,要尖锐地批评他,不怕刺激到他,不怕和他闹翻,要与他斗争到底。以斗争求团结,斗争要有理、有据、有节。”

图|毛主席

对于毛主席的好言相劝,尼赫鲁依旧一意孤行,在中印友好的道路上背道而驰。达赖逃往印度后,印度军队不断挑衅中国边防部队。

8月25日,印度军队占领朗久,袭击中国马及墩边防哨所,挑起武装冲突。

二、印度的底气从何而来

首先,尼赫鲁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力不强。

中国经历了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又组织军队抗美援朝,国内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无论工业基础,还是军事武装,都与印度差出一大截。印度方面则继承了英国殖民者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铁路运输系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因此,他认为在综合国力上,印度和中国还是可以扳一扳手腕的,部分领域甚至要优于中国。

其次,尼赫鲁认为印度的国际影响力要大于中国。

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积极鼓励印度参与对抗中国。它为印度提供了大批军事援助,并称赞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橱窗”。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已经呈现疏远的趋势。1958年8月,印度第一次挑起边境武装冲突后,苏联通过塔斯社(苏联官方通讯社)发表声明,谴责中国。这给尼赫鲁打了一针“安慰剂”。

印度是万隆会议的发起人,是国际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和主要领导国,在第三世界和国际上都有极高的声望,即使提出一些不合理的领土主张,也能得到某些国家的支持。

第三,尼赫鲁认为中国当时的防御重心,在东部沿海,并不是西部。

因为东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一直在向中国施压,而且蒋介石当局也不停骚扰东部海防,它们才是中国的主要防御目标,中印的边境冲突是次要的。

中国必然不会向西藏地区调入大规模军队,并且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始终保持克制、忍让的态度和措施,这更加坚定了尼赫鲁的判断。

图|尼赫鲁

第四,尼赫鲁认为印度控制西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印度首都新德里距离西藏只有几百公里,在军队供给和军事增援上都能做到速达。相反,中国人口的核心区距离西藏太远,且西藏交通落后,气候恶劣。中国军队要进入西藏作战,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后续的物资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第五,尼赫鲁认为印度控制西藏南部地区有法理依据。

这个法理依据就是1914年,英国殖民者在西姆拉会议上,背着当时的中国政府与达赖签订秘密条文交换出去的。这是英帝国主义与西藏反动派的不合法交易,是不被历届中国中央政府承认的。

印度独立后,不但继承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领土,还习惯性地认为中印边界应该向北推移到“麦克马洪线”附近。

综上可知,印度在进犯我国藏南地区有一定底气。所以面对中国政府的和谈要求,尼赫鲁置之不理。他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点不理会中国的善意,反而认为中国领导者软弱无能,可以一鼓作气扩大在西藏地区的军事优势。

三、毛主席为何按兵不动

面对印度军队的不断推进,毛主席面色严肃,没有下令让军队作出强有力的回击。毛主席是一个视国家主权为生命的领导人,他当然不可能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和平。

他曾说: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不能在我的手里就变成了950万、930万,我没法向人民交代!”

那么毛主席为何一直不愿出兵呢?

首先,他没有把印度当成敌人,而是把它当作可以拉拢的对象。

他认为尼赫鲁是印度资产阶级的中间派,和右派还是不同的。印度有4亿人口,尼赫鲁不能不反映4亿人民的意志。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合作,包括文化、经济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他和中国不是同一个阵营,但并不能影响两国在国际事务上通力合作。

图|毛主席与尼赫鲁握手

1954年10月,毛主席与尼赫鲁谈到边境冲突时,直截了当地说:

“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有时吵到面红耳赤,甚至动起手来,最后也是可以和好的,但这种吵架和我们与美国的吵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如何对待印度上,毛主席大体保持宽宏大量的态度,总是希望印度能够迷途知返,尽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和平的谈判桌上,从而解决两国冲突。

其次,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印冲突的真相,向国际表达我国力求和平的态度,争取对我们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毛主席认为要使西藏问题成为世界问题,大闹一场,闹得越久越好,可惜印度不敢继续闹下去了。

中印边界冲突是历史遗留问题,由于西藏消息闭塞,国际上很多国家实际上都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分不清谁对谁错,很容易被印度媒体的报道误导。

如果中国直接发动自卫反击战,很容易将我国以前树立的和平友好的大国形象破坏掉,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名声也不太好。

我国对印度的步步紧逼,采取克制忍让,让部分印军深入我国西藏,努力避免军事冲突的措施,更容易让国际社会看出谁是始作俑者,谁要为冲突负责。

这对我国后期发动边境自卫反击战,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十分有利。

第三,不愿陷入多线对战的不利局势。

尼赫鲁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的战略重心在东南沿海,主要对手是美国、蒋介石当局,他们是威胁中国新生政权的头号敌人。

与此相比,中印边境是次要的战略方向。中国建国不久,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方面,都不可能做到两条战线同时与实力强大的敌人作战。

图|毛主席

毛主席十分清楚,维持中印边境稳定,避免两线作战是他指导我国全局的重要构思。

第四,避免落入英美苏等国设计的“圈套”。

当时的国际格局中,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处于美苏在远东地区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位置。

中国是新兴社会主义大国,建国后立刻将帝国主义赶了出去,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在朝鲜战争中将美国打回了“三八线”。所以美国对中国自然是恨得牙痒痒,鼓动中印对抗,用印度牵制中国的发展,是美国的不二选择。

苏联方面,由于很多方面观点不一致,即使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苏联内部逐渐产生了扶持印度,对抗中国的想法。

毛主席深谋远虑,他说:

“中国和印度的斗争,不只是两国之间的斗争,更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美苏两国都在扶持印度,他们想利用两国的矛盾,让我们上场,但我们不能上他们的当。”

毛主席的原则并非没有原则,一旦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受到严重挑战,就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那么不管这个对手是地区大国还是世界强国,他都会选择强硬回击。

他曾经对赫鲁晓夫说:

“中国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不是打不起,也不是不敢打,是出于多方考虑后做出的抉择。”

四、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图|麦克马洪线分析图

从1959年开始,中印争端陡然升级。印军得寸进尺,在侵占了我国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土地的基础上,又越过“麦克马洪线”,在我国境内建立了哨所和据点。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中印边境冲突。

前线人员如实汇报了1959年以来,边境地区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强调中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随后,前线人员还提出了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毛主席批评道:

“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仗,都还没懂得一个道理:双方战士一天到晚都面对面站着,手里都拿着枪,一扣动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可能避免得了?”

11月7日,周恩来电函尼赫鲁,提出了毛主席的那个建议。尼赫鲁不但拒绝接受,还加剧了中印边境的武装挑衅。

毛主席为了两国共同的利益、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决定:

中国军队单独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又要求中国军队实际控制的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演习……面对前来挑衅的印军,先警告,劝阻无果后,才依据惯例解除武装,说服后,发回武器,让其离去。

面对我国的和平举动,尼赫鲁不但没有停止挑衅,反而变本加厉,入侵新疆加勒万河谷,设立新的军事据点,还切断了我军边防哨所的后路。

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毛主席指示:

“印度在我国境内设置哨所,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目前还需要等等,克制一下,不能急于打!要坚持八字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

后面又增加了8个字——武装共处,犬牙交错。

1960年4月,周总理飞抵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的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蛮横,并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将麦克马洪线南,印度实际控制区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交给他们。”

图|周恩来

周总理当然不会同意。

1962年10月10日到11日,印军入侵我国扯冬地区,并向我国边防驻地发起进攻,打死打伤我军33人。

10月12日,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抹除”,到20日清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毛主席说: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寻求中印和平。印度都不同意,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搞越厉害,真是欺人太甚。既然他尼赫鲁非逼得我们动手,那我们只有奉陪了。只有反击一下,才能保得边境平安。但我们的反击不是侵略行为,是为了告诫尼赫鲁政府,采用军事力量处理边境问题是行不通的。”

说完,毛主席开始讨论中印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这次反击的胜算有多少。

主席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听说印度军队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我们打得赢吗?”

“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赢的。”

张国华的自信来自于实践。在与印度的多年对峙中,他对印军的作战实力有客观的认识。他认为印军王牌军队的战斗力,还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

西藏军区的战士长期经受战争磨炼,又经过了平叛战争的锻炼,常年驻守高山,打赢反击战的把握比较大。

毛主席说:

“也许我们打不赢,但也没有办法。打不赢谁也不怪,只怪我们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我能想到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印度占领西藏。但西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图|印军溃败

10月20日,印度军队挑起了第二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印度军队侵入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挑起了更为严重的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对印自卫反击战在克节朗河谷爆发。接下来的一天内,我军歼灭印军第7旅大部,少部分印军逃脱。张国华笑着说:

“这样容易的战斗,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由于印军不堪一击,我军迅速推进,没有遭受太大抵抗便轻松越过“麦克马洪线”,并于10月25日占领藏南重镇达旺。

10月24日,考虑到国际局势,中国政府代表毛主席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和平建议。周恩来于当日电函尼赫鲁,希望印方遵照这三条建议,作出积极回应。为表达诚意,中国军队主动停止作战行动,并退回到实际控制区域。

尼赫鲁政府却于当天果断拒绝了中国政府的和谈建议,派出反华“急先锋”考尔中将,率领国内精英部队到达达旺以南,向边境增派军队,运输武器,同时积极向美苏等国寻求援助,非要与我军决一死战(单方面)。

面对毫无悔改之意的尼赫鲁,我军决定实行第二次反击战。西藏军区兵分多路,向印军侧后穿插迂回的作战计划,并最后形成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作战方案。

图|解放军出征

第二次反击战打了三天,我军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等地先后击溃进犯印军,清除侵略据点,一直打到中印传统边界线外,印军溃不成军,总指挥考尔中将差点被我军俘虏。

至此,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越境设置的据点全部被清除,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的作战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五、主动撤军

对印自卫反击战仅仅持续了一个月,我军以伤亡2400人的代价,歼灭入侵印军8700余人,缴获火炮300门、飞机5架、坦克10辆、汽车400多辆以及机枪6300多支,俘虏印军少将旅长达维尔,准将旅长霍维尔、辛格等人。

令美苏等国目瞪口呆的是,我军并没有借此占领印度领土,而是打到传统分界线附近后主动撤军,还把缴获的物资还给了印军。

在毛主席看来,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也是一场政治军事仗,其战略目的不是为了彻底击败印度,而是以战促和,以战促谈。

首先,发起自卫反击前,毛主席就已经想好了战争之后的政治辅助措施:

一是打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到鹰窠山口、比里山口和莫吉山口就停下来;

二是主动撤退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三是释放印度战俘;

四是交还印度武器装备。

图|周恩来

周恩来解释了撤军的政治目的:

“我们派兵反击,是为了争取人心、主持正义,并不是和印军一样用武力达成我们的领土诉求。这一点说明,我们的反击是正义之战!”

其次,在取得重大胜利后,主动撤军,让我们在国际上赢得了主动,向世界各国表达了我国的态度,揭露了印度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

实际上,我国的主动撤军,让印度宣扬的中国侵略论,没有了市场,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耻笑。

再次,我国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军队后勤保障困难,无法支撑大规模兵团的长期作战。我们不主动撤退的话,在后勤保障上就会付出太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不偿失。一旦与印军陷入僵持,我军是不占优势的。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毛主席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既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教训了印度侵略者,又以高超的斗争策略挫败了美、苏反华势力借机诘难和攻击中国的图谋。而且以仁义之师的举动和正义之师的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实现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赢。

. END .

文:苟日新

编辑、排版:小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