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时间:2022-12-15 浏览:36 分类:百科

不是第一次来山西,但是第一次到太原。到太原想到了晋祠。

虽没到过晋祠,但对晋祠有些印象。小时候父亲收藏了几本《人民画报》,记得画报上有介绍晋祠的图片;上高中时在课堂上偷偷看《晋阳秋》,这是一部反映山西“牺盟会”革命斗争的小说,其中有关于晋祠的描写。晋祠就这样在心中留下了。

离开太原的那天,买了下午两点回武汉的飞机票,正好有半日闲暇,便去了一趟晋祠。儿时见识少,看到什么就想什么,这次晋祠一游,算是了却心中一个夙愿。

这天是星期六,一个晴好的日子,虽然太原与绝大多数城市一样,有重重的雾霾,但有阳光普照,总还是感觉开朗一些。

打的来到晋祠。下了车,首先看到的是一架牌坊。四根红色圆形石柱支撑着厚重的绿色琉璃瓦顶,琉璃瓦下覆盖着重重斗拱,扁牌上蓝底白字写着“晋祠胜景”,颇有贵族风范。我们想这应该就是晋祠的大门了,于是拿出手机,拍照留影,以作纪念。

过了牌坊,是一座门楼。黄色琉璃瓦,红色墙柱,三扇大门只有中间的一扇开着,大门两边各一间门卫房,门楼前有一对不大的汉白玉石狮,石狮旁各长着一颗大树,门楼的扁牌蓝底黄字写着“晋祠”,颇有皇家气息。“哦,原来这是晋祠的大门”。于是又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进了门楼,是一大片园林。看到一些灰黑色的亭台、楼阁和连廊。这些亭台楼阁连廊或建在浅山坡上,或置于水池边;或形成独自的场院,或连接着下一处景观;或配以奇石假山,或植以树木草坪。整个园林虽在北方天地,然颇有江南气象,大约在冬季的时节,却能看到许多绿色的生机。

顺着院内古色古香建筑一一观赏下去,看了唐园、飞龙阁、龙兴晋阳群雕、德隐斋、牡丹亭、仙翁阁,以及建在山坡上和水池边不知名的亭台连廊。发现除了德隐斋建于1929年、于1935年由主人从代县老家迁入园中、是一栋颇具北方古民居特色的别墅外,园内其它建筑格调一样、用材一样、陈色一样,建造的时间都是2007年。待游到牡丹亭坐下来歇息时,时间已过去大半个小时。身体倒不觉得累,心里寡然无味。晋祠就是这样些玩艺?

正当我们兴味索然时,眼前出现了一幢朱红色的门楼,门楼上的扁牌黑底金字,写着“晋祠”二字。赶紧拿出导游图,上面标着“晋祠博物馆”。想想博物馆无非是介绍晋祠的历史、收集了些晋祠的残留遗物,也没什么看头,便想去乘车离开。这时同行的小黄多嘴一句,“只怕这里面才是晋祠吧!”

我们走近门楼,傍边有售票窗口,门票每位65元。这时才意识到,我们刚刚到晋祠的大门口。刚才我们看的只不过是游晋祠的前奏——晋祠公园。

“晋”是山西省的简称,“祠”是祠堂,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晋祠”也就是山西人的祠堂,山西人奉祀祖先的地方。这是从字面上来简单理解,未免牵强,但从历史上追根溯源,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晋祠创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名为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关于唐叔虞封侯,《史记·晋世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平定北方唐国叛乱后的一天,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开玩笑地让弱弟姬虞去做唐国诸侯(古时桐、唐同音)。史官见之就请成王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说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史官则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颂之。”于是成王不得已正式封姬虞为唐国诸侯。后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将国号唐改为晋,建立了晋国,并成为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由此而见,晋祠实则为晋国的宗祠,而“晋”历经千年的变迁延续下来,今天成了山西的简称。所以说晋祠是山西人的祠堂也有道理。

燮即位后改唐为晋,以晋阳城为都,使晋阳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

晋阳古城故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是北方王朝的政治中心,拥有1500年的历史,直到公元979年,北汉统治者向北宋太宗投降,晋阳被北宋占领。宋朝灭北汉后,宋太宗认为晋阳王气太旺,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将晋阳城火烧水淹,彻底摧毁,三年后在晋阳以北的唐明镇重建太原城。由此看来,拥有近1500年历史的晋阳古城是太原城的“前身”,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太原城是晋阳古城的“后世”。年少时读小说《晋阳秋》,不知道书名是什么意思。游晋祠后才知道晋阳是个地名,是山西省会太原的“前身”。《晋阳秋》讲的是发生在晋阳、也就是发生在太原这个地方的革命斗争故事。

晋祠坐落在山体高大的悬瓮山脚,有晋水流经,可谓依山傍水,一看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古人大兴土木时少,凡重要建筑,必考究周围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流传下来许多经典。今人观赏这些经典,往往感叹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本身,更多的是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搭配、融为一体。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便是这样的经典。

走进朱红色的晋祠大门,一股厚重的古朴之气迎面扑来。按照常理,对着正大门的道路应该是园内的主轴。沿着这条主轴,我们一一观赏了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直到位于轴线深处的圣母殿。这些建筑建造的年代不一,风格各异,在园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但无一不在告诉着人们晋祠历史的悠长和深厚。

晋祠最早是祭祀唐叔虞一人的专祠,它的历史当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西周,但今存记载晋祠历史最早的文献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北齐的《魏书·地形志》,而园内现存建筑则多是北宋以后。宋太宗赵光义为了斩断晋阳古城龙脉,火烧水淹了晋阳城,心里多少有些愧疚和后怕,为了“积功德”,保大宋江山万代相传,在摧毁晋阳城的同时花五年时间大修晋祠。自此之后,宋、元、明、清历朝都有在晋祠大兴土木的记载。

水镜台是步入晋祠大门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筑,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戏台前面上部为单檐卷棚顶,背面上部重檐歇山顶,左右两面各有走廊连通前后,虽建造年代不祥,但从建筑结构上看,当为明代建筑。

水镜台往前走,过会仙桥,是金人台。金人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四周有砖砌低栏,始建于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台中央有琉璃瓦小阁楼一座,为明代建筑。台四隅有四个铁人,高约2米,雄壮威武。西南隅的系北宋绍圣四年(1097)铸造,西北隅的系北宋绍圣五年(1098)铸造,东南隅的系北宋元祐四年(1089)铸造,东北隅的系民国二年(1913)补铸,初铸年代不祥。

过金人台是对越坊。对越坊相传是明万历年间太原举人高应元出资建造,为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建筑。两边有钟鼓二楼分峙左右,如坊之两翼。牌坊整体造型富丽堂皇,奇异独特,坊前台基上的一对铁狮更增添了牌坊的气势。

过对越坊是献殿。献殿是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为单檐歇山式,前后明间敞通,为穿越通道,四周无壁,从远处看好像一座玲珑的凉亭。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奇异之处是殿身上部的梁架结构,只在椽栿横架上施驼峰,托脚承平梁架,结构极为简朴、轻巧、坚固,给人以稳重舒适之感。

过献殿是鱼沼飞梁和圣母殿。鱼沼飞梁是圣母殿、献殿之间水塘和桥梁的合称,是晋祠又一座国宝级建筑,创建年代应在北魏或北魏之前,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现存飞梁为宋初与圣母殿同期建成。鱼沼飞梁后面就是圣母殿了。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殿内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建造的具体时间虽然有颇大争议,但为宋代建筑无疑。它是晋祠最古老、最壮丽的大型建筑,同时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圣母殿前临鱼沼飞梁,后依悬瓮主峰,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身四周建回廊,前廊深两间,是宋代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古实例。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内倾,使四隅角柱明显增高,并形成较大弧度的前檐,增加了大殿的稳定性和曲线美。圣母殿建筑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和前廊共减去16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屋架殿顶,使前廊和大殿内部十分宽敞。对于这种独特建筑,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评价是:“在我国尚属初见。”

仅由上述几栋建筑可见,晋祠内的古建筑是丰富的,把晋祠称作“晋祠博物馆”名副其实,它确实是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站在圣母殿旁古老的“周柏”树下,抬头望见悬瓮山脚崖壁上有一“读书台”,自认为还算一读书之人,便拾级而上,前往观瞻。读书台处在晋祠的最高处,三间小屋,与吕祖阁、三台阁相连接,是高汝行(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出资创建。旧时文人墨客喜在此谈古论今、吟诗作画,所留对联题咏甚多。

站在读书台前,凭栏俯瞰晋祠,楼台殿阁、浓荫疏影,尽收眼底。原来晋祠如此之大,我们仅仅只是在中央一隅穿过。想到晋祠最初是为唐叔虞而建,那唐叔虞祠在哪里呢?穿过浓荫疏影中的楼台殿阁,我们不知应把目光落在哪片琉璃。

晋祠是博大的、悠远的、厚重的,历经千百年来的重建、修缮、添加、丰富,使晋祠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延续着历史前行的步伐,历史前行的步伐从未中断,哪怕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也未曾被侵扰。所有这些,远不是我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一天、十天半月内能看明白、看清晰、读懂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