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他们记忆中的俞振飞)

时间:2022-12-15 浏览:36 分类:百科

2022年7月15日是

京昆艺术大师、上海昆剧团首任团长

俞振飞

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

俞振飞生活照 祖忠人/摄影

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的文字

来自接受过俞老亲炙的学生

和曾经与之共事过的同事

从他们笔下

可以读到京昆泰斗俞振飞

生动、鲜活的生活形象和艺术风范

蔡正仁:我和俞振飞老师二三事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是俞老的“衣钵传人”之一。他说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看的其实就是小生戏,初入戏校分行当的时候,他选择的也是老生。后来之所以改学小生,完全是因为他在戏校练功房的舞台上看了俞振飞、朱传茗两位老师演出的《评雪辨踪》。俞老那精湛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小生若是都像他演的这样,那我就乐意学,乐意演了”。

在俞振飞家中,前排从左至右:梁谷音、郑利寅、俞振飞、岳美缇、李蔷华;后排从左至右:刘异龙、蔡正仁、王芝泉、王泰褀、张静娴 祖忠人/摄影

1958年夏天,我们深入到上钢三厂去劳动锻炼,在一次劳动中,我的左眼珠不慎被铁片击中,住了整整两个月的医院。就在这时,俞老在出访欧洲的繁忙演出中给我写来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在信中除了安慰我以外,其中有一段话竟使我在病床上差一点跳了起来:“正仁同学,我知道你眼睛受了伤心里很不好受,但我相信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是会很快得到康复的。在医学上我无法帮忙,但在艺术上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等我欧洲演出回来后,那时我相信你一定康复出院了。请你放心,你想学什么戏,尽管提出来,只要你愿意学我都愿意教。”没有想到这次伤痛带给我的是一个巨大的收获。果然,俞老从欧洲访问演出归来后便开始给我们这些学子们上课了。

视频加载中...

俞老的每一堂课,我都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有一次,我在天蟾舞台观摩俞老和周信芳先生合演的《打侄上坟》。老师演的是穷生。一出场什么锣鼓都没有,冷冷地探着头一步一步地走向台口,就是这几下竟把全场的观众紧紧地吸引住了,我更是看得入了迷。一个小时的演出使我流连忘返,第二天仍然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我便冒着当头烈日,大着胆子叩响了俞老的家门——对于当时一个只有4年戏龄的学生来说,简直算是“胆大妄为”,因此见到老师时,我嘴里只是不断地重复那几个字:“老师,昨天我看了您的《打侄上坟》,实在太精彩了,我真想把这戏也学下来。”没想到,俞老听了后,笑了笑, 二话不说,把桌子往旁边一移,站起来真的给我说起戏来。说着说着,当做到剧中人陈大官见到他的叔父时,俞老扑的一声跪倒在地板上。我顿时傻了眼,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正值大伏天,一遍下来已经汗流浃背了。望着俞老,我忽然感到他更加高大,更加令人崇敬。

昆剧《太白醉写》,俞振飞饰李太白

还有一事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那是1963年底,俞老正在长春拍摄戏曲电影《墙头马上》,而我此时在北京参加出国前的集训。俞老知我在北京的时间有两三个月之多,因此他在繁忙的拍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我写了厚厚的一封信,信中希望我趁在京的大好机会,赶紧去姜妙香先生那里好好向姜先生学折戏打打基础。老师说:“姜先生有折《玉门关》是他的拿手戏。他在这折戏中的唱非常有特色,因此我建议你登门去向姜先生学好这折戏。”俞老在信中同时还附有一纸他亲笔写给姜先生的介绍信。说句心里话,当时我在北京时间比较宽裕,早就想向姜先生学点戏,只是一来不认识姜先生,又担心没向俞老打个招呼,自己的老师会有看法,况且就算老师表示同意,但我又如何向素不相识的姜老先生开口?万万没想到俞老像是看透了我的心事,他老人家不但主动提出要我向姜老学戏,连学什么戏也给我指点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还亲自写了至关重要的“介绍信”。后来,姜先生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地教了我一个多月,不受分文报酬。俞老和姜老这种“同行是亲家”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永远学习。

昆剧电影《墙头马上》,俞振飞饰裴少俊,言慧珠饰李倩君

俞振飞先生是一个艺术家的光辉典范。我为能有这样一位老师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学好老师的艺术和修养而不安惭愧。“振兴京昆”的历史重担已经落在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肩上,继承好前辈艺术家们的本领,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视频加载中...

岳美缇:文化造就演员,演员也造就了文化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珍藏着俞老从1958年至1966年8年中给她的一百多封信。在信中,他给她说腔、说字、说戏、说故事。岳美缇说,她追随老师学艺近三十多年,朝夕相处,从中她真切地感悟到,老师的表演艺术、教学思想、为人处事和人格艺德,处处闪耀着“文化”这两个字的光芒。

俞振飞为岳美缇、华文漪说戏

众所周知,俞老师本人有很好的气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在俞老师的艺术观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他相当强调“文化”对于演员的重要性。我18岁改学小生时,俞老师就要求我习字学画,读书写毛笔字。他经常给我们学生写信,书信的往来,本身是在引导我们多写多看。他对于昆剧演员学习文化的强调,使我们当年所有昆大班学生都自觉地学习文化,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他对于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指读书,而是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一直说,平时要多接触诗词、书法、 绘画、音乐、舞蹈,可以潜移默化陶治性情,提高鉴赏能力,使人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他本人就精通各种传统艺术门类,不仅一手好字、好画,而且年轻时就有笛王的美誉。他是通过认识了这些技艺,提高自己的一种艺术鉴别能力,并将它运用到舞台表演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

俞振飞教习昆曲

俞老师表演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们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艺术规律与审美精神。1986年,俞振飞老师在北京演出《游园惊梦》,80岁的老小生演柳梦梅,而且大家都很久没看他演巾生了。当他拥着杜丽娘缓缓下场时,全场起立鼓掌,一片欢腾。在后台我给他卸装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演戏演了几十年,到今天越来越觉得‘圆’的重要!” 那以后我仔细琢磨老师说的“圆”,老师在论集中曾写道:台上动作,都不能失掉一个“圆”字。而我在观察老师表演的过程中,也发现老师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无论是拿扇子,还是持笔撩须,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讲究一个“圆”字。而今天我回想俞老师当年的那句话,越发地感到其中蕴含的无限深意。只是一句话,便把昆剧表演的“神”拎住了。

昆曲电影《游园惊梦》,俞振飞饰柳梦梅,梅兰芳饰杜丽娘

昆剧《玉簪记·琴挑》,俞振飞饰潘必正,程砚秋饰陈妙常

俞老师的人物总让人觉得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现在当我通过这么多年的舞台表演与教学实践之后,我才明白俞老师的非凡之处,不在于动作技巧,而在于一种“气韵”。老师第一次教我演《惊梦》时对我说:要演出扑朔迷离,风流蕴藉。这八个字我一直记到今天。所谓扑朔迷离,就是指要营造出“梦幻一般文静”的情景与氛围,而非是亮嗓子,或卖身段。老师的脚步、身段、举手投足,都极有分寸感,让人有增一分太过,少一分不足的感觉。这种分寸感把握的精准,实际上来自于他对于剧本内在精神乃至昆剧剧种精神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因此昆曲繁复的身段在他身上淡化了。他从不刻意去表现昆曲的身段,但他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往往又会令人回味不已。那些看似浑然天成的动作组合,实质上是经过反复精心地设计的。他的“不刻意中的刻意”“不经意间的经意”,其实是表演艺术的至高境界:化境。这与文学上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一个道理。

俞振飞与郑传鉴给学生讲戏研讨艺术(后左起:华文漪、王泰祺、蔡正仁、岳美缇)

俞老师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是文化造就了俞振飞。但同时俞老师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也造就了昆剧艺术。这也是为什么俞老师不仅仅是昆剧小生行当的代表,更是整个昆剧文化精神代表的原因所在。从某种层面上说,俞振飞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造就演员,演员也造就了文化,这是俞老师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视频加载中...

郑利寅:录像棚里的俞振飞

从上海戏曲学校的校长秘书到上海昆曲团副团长,郑利寅和俞振飞相处33年。俞老俊秀儒雅的形象、潇洒倜傥的风度、伟岸睿智的风采、温文尔雅的做派、虚怀若谷的胸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都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曾用文字记录下1988年至1989年,年近九旬的俞振飞录制《俞振飞舞台艺术汇录》时的一些细节。从他的文字里,可以读到俞老“老而弥坚”的艺术风范。

为了继承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的舞台表演艺术,保存珍贵的艺术资料,在文化部关怀和上海市文化局的主持下,1988年至1989年,对俞老的部分京昆传统折子戏进行了录像。在片名为《俞振飞舞台艺术汇录》中,共录制了俞老数十年脍炙人口的16出京昆艺术精髓。这是戏曲史上的大事。

这次完成的录像剧目,都是俞老平生的拿手好戏,也是俞老夫妇及其才子精心挑选的剧目,集中了俞老小生行中的大冠生、小冠生、巾生、穷生和雉尾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人物形象。

昆剧电影《断桥》,兰芳饰白娘子,俞振飞饰许仙,梅葆玖饰青儿

京剧《贩马记》,俞振飞饰赵宠,李蔷华饰李桂枝

当时的俞老虽已步88岁高龄,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别看他平时柱杖行走,一进入排练场、录像棚,在录像镜头前,他的精、气、神还是那样饱满。在秋霞圃拍外景时,俞老被众多的游客认出,目睹俞老在录像机前生龙活虎般的表演无不“惊服”,伸出大拇指,赞叹俞老功底扎实。俞老亦为能在秋霞圃竹林中拍摄《拾画叫画》的外景而十分高兴,说:“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俞振飞、李蔷华及王家熙、王泰褀探讨艺术,1981年

虽然已是年逾耄耋,但他对艺术仍然极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出戏的唱、念、做、打与跌扑,都地道地做足,毫不偷闲。不管是髯口、水袖、云手、扇子动,还是跑圆场、蹉步、掏绫子和趟马等形体动作,他都与剧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光彩夺目,令人回味无穷。录像期间,无论在录像棚里,还是拍摄外景,每天连续十多个小时,俞老不但坚持下来, 有时衣衫湿透了也默不作声,而且对每一细小动作从不马虎,往往为了一句唱词或一个镜头要重录几次,他也不厌其烦,毫无怨言。更叫人感动的是,录音、音像的每一剧本他都亲手抄录,在唱词旁还仔细地注上工尺谱。录像前还利用晚饭闲隙时间在吟唱和熟悉台词。

九十高龄时演出《贩马记》 祖忠人/摄影

俞振飞清唱昆曲《长生殿》 祖忠人/摄影

俞老毕竟是年近九旬的老人,精力到底不如从前,但为了传承昆剧事业,他还是把16出京昆折子精品硬是给拍下来了。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俞老不无感慨地说:“我这次选录的,有的已绝迹于舞台,没有人唱了,有的也有数十年不唱了。我平生有幸得到父亲和几位先辈的教诲和指点,比较正宗地学了一些戏,这次把它录下来,算是我为继承古老的文化遗产作一点贡献吧。这样才能对得起前辈与后代,使京昆事业承前启后,千秋万代地流传下去。”

视频加载中...

谨此纪念

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

诞辰120周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