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我多次去甘肃省博物馆)

时间:2022-12-15 浏览:36 分类:百科

来甘肃旅游,必须去甘肃省博物馆(Gansu Provincial Museum)。

百度上说:甘肃博物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也是甘肃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我多次游览,也带大学生在此实训过。大家与大家谈谈旅游印象。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是重要板块,文物很多,主要的有铜奔马、汉唐丝织品、唐三彩等。

这个展厅中,最亮眼的当然是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1969年9月10日,甘肃武威村民挖防空洞,挖到一古墓,里边有各种殉葬品。当时的公社书记对上级政府做了反映,文物被保护下来。

1969年12月,这些出土文物上调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在了兰州。

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访问西北,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看到铜奔马后很赞叹,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

郭沫若努力下,铜奔马在京展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导游多次对此做讲解。主要集中在发现过程、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原因、艺术性三个方面。

与教材不同的是,一些导游人员会将更多信息传达给游客。例如,这个马是两类马匹的混合,身材较矮,是蒙古马,走对侧步伐(走路的时候,左侧蹄子同时向前,而右侧蹄子同时往后),是河西走廊马。这些是大学生在教材上学不到的。

由于铜奔马出土地甘肃武威旅游发展在全国来世相对滞后,有一些学生提出,要将旅游标志更换。有的说为大熊猫,有的说为长城,有的说为兵马俑,有的是可以为天安门。

个人认为,还是保持现状为好。铜奔马还是合适的:马蹄飞扬,一马当先,寓意中国旅游在腾飞;马是古代交通工具,旅游的要素之一就是交通;河西走廊安全,关乎国家经略,而马在古代是战略武器,河西走廊与边疆的安全稳定离不开马匹。

还有几件文物,很值得写一下。例如莲花形张盏,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为七瓣莲花形。这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注意了,这是玻璃制作器皿,看上去特别精美。托与盏搭配得相得益彰,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据推测,是古代中亚西亚一代贵族赠送给当年王氏家族的礼物。由于珍贵,无法用科技鉴别具体所用材料。

甘肃是彩陶故乡,博物馆内有《甘肃彩陶》展厅。彩陶数量、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其中的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值得看。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有表现力。女性穿彩色服装,腰腹部很大,似乎怀孕,表现了当时的女性崇拜。

此物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由农民挖掘出来,由于迷信观念,一些人主张毁掉,但当时挖掘的农民年轻,觉得很好看,没有下手。后来,他捐献给了国家。这是大地湾遗址中唯一的以人为形象的陶器。

还有墓葬复原场景,很震撼。其中之一,一男子位居当中,两女性在两侧。推测认为,当时男子地位提高,墓主人死后,妻子与妾殉葬了。专家推测两女子在坑内没有挣扎痕迹,估计是被杀死或者自杀后被别人埋葬进去的。但妻子年龄较大,生过小孩,有骨科病,妾年纪很小,没有生育。

有很多文物从墓葬出土,反映了当时居民生活与思想观念。有一条狗的木俑,很有艺术感。狗坐在地上,但似乎来人了,很警觉,耳朵竖起来,有立刻站起来扑上去的感觉。狗的忠诚被刻画地很好。

学生们讨论了服务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是,讲解人员过少。由于讲解人员的不足,使我们学校组织参观时无法及时得到讲解服务。这是工作日,如果在旺季,讲解人员数量一定无法满足讲解需要。

二是,博物馆内温度过高。馆内温度过高,而参观时处于夏季室外温度本就过高,室内温度再高造成我们参观人员心情烦躁,没有心情参观博物馆。

三是,项目展示过于单一。博物馆项目单一,只有各种藏品的单纯参观,无法吸引我们的眼线,只能通过文字与介绍了解藏品。

四是,文创产品价格过高。文创产品区没有介绍其出处,而且价格过高,例如金属书签要价69元,徽章39元。

五是,馆内布置色彩单一。博物馆内布置色彩单一容易造成视觉疲乏,使我们不想深入了解其藏品。氛围感不强,无法营造很好的视觉效果。应该使用一些淡雅的颜色,如浅蓝色,黄色等。

六是,科技应用不足。不妨适当开创AI全息投影技术,实现游客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

对于甘肃省博物馆旅游,我觉得值得去看。你觉得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