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国元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

时间:2022-12-15 浏览:34 分类:百科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此次授衔,共授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2名。

其中,在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上将1名、中将1名,少将4名。

此外,从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的共有533名。

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全军共有少将以上军官1614名。

他们个个战功赫赫、身经百战,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正因如此,他们也常常被称为“开国将帅”“开国元勋”。

纵观这些“开国将帅”们的历史,都无一例外经历了数十年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说不尽的传奇。

在授衔时,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趣事,比如“一门三将军”、“父子将军”、“兄弟将军”、“将军夫妻”等等。

其中,在这一千多名开国将帅中,竟有7对“兄弟将军”?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令人难忘的传奇。

那么,这7对“兄弟将军”分别是哪7对呢?

王树声、王宏坤兄弟

王树声,湖北麻城人,1905年出生,1926年以一名小学校长的身份投身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不久,王树声就参与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期间,他指挥农民武装沉重打击了湖北麻城和河南光山一带的土豪劣绅,不仅打垮了地主武装上万人的进攻,还追杀20多公里,毙伤俘敌数千余人。

从黄麻起义之后,王树声便开始活跃在各个革命战场,先后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突围、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太行抗日、豫西抗战、中原突围等。

尤其是追随徐帅,将一支规模极小的红军队伍,硬是拉成了一支拥有10余万大军的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拥有歼敌88万人的光辉战绩。

值得一提的是,从红四军方面军中走出来的开国将领,就多达700多位。

1933年7月,王树声奉命出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三十一军军长。

王树声打仗素来以“勇猛”著称,在革命的烈火和残酷的战争中,逐渐锤炼成一员“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将。

解放战争时期,兼任鄂豫皖边剿匪指挥部司令员和政委的王树声,率部一举歼灭了大别山国民党残匪,活捉敌中将司令汪宪以下1.5万余人。

1955年9月,功勋卓著的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第九位。

王宏坤,1909年出生,比堂哥王树声小整整四岁。

1927年,王宏坤跟随王树声参加“黄麻起义”后加入红军,之后便跟随徐向前元帅和堂哥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过,王宏坤入党的时间比如王树声要晚一些,王树声是在1926年入的党,而王宏坤是在1929年5月后才入的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宏坤曾先后担任过红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排长、连长,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副营长、第三十团团长,第十师师长等职。

王宏坤曾参加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抗战爆发后,又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王宏坤率部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新中国成立后,王宏坤奉命调任海军副司令员,成为我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

1955年9月,王宏坤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然而,要说起王树声、王宏坤兄弟俩,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传奇的往事。

话说当年“黄麻起义”失败后,王树声只得率领鄂东军一部上山打游击,而王宏坤却不幸与大部队走散。

在孤单无依的情况下,王宏坤邀集了20多名义勇队队员,南下武汉寻找主力,不料竟误打误撞进入了桂系白崇禧的部队。

有趣的是,王宏坤不仅没有受到白崇禧的刁难和打击,反而还在其部队中,接受了较为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指导。

而事实证明,这一段传奇的经历,将对王宏坤的军旅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在桂军中干了不到一年,王宏坤就得知堂兄王树声等72条好汉在大别山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大旗的消息。

闻讯后的王宏坤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毅然决定离开桂军,前往大别山。

然而谁知,他两次化妆前来找堂哥王树声,结果都被王树声所部的战士当成“特务”给抓了起来。

经过一番折腾后,误会才解除,王宏坤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堂哥身边。

由于王宏坤在桂军中受过比较正规的军事训练,因此他的战斗素养比一般的红军将领要高,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并得到重用。

1933年7月,年仅24岁的王宏坤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又担任了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首任旅长。

1955年授衔时,他与堂兄王树声一个上将,一个大将,兄弟二人肩膀扛起了14颗将星,由此在军中成为了一段佳话。

贺晋年、贺吉祥兄弟

在众多开国将领中,贺晋年和贺吉祥兄弟俩的关系极为“特殊”,他们不仅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又曾在一个时期内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和上下级。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每逢战事,兄弟俩都会一同上阵,并肩杀敌,立下了无数赫赫战功。

其中,兄长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他创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骑兵部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晋年先后出任过红军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并率部参加了三次反“围剿”斗争,为开辟和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3月,东野进行第三次大整编,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师合编为第11纵队,由贺晋年任司令员。

后来,第1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后,贺晋年任该军军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时隔11年后,贺晋年在军事生涯中担任过的最重要的一个军事主官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贺晋年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时兼任防空、卫戍、装甲兵部队司令员和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指挥部司令员。

在任期间,他为东北军区的正规化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达到评上将条件的贺晋年,由于各种原因,最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然而,无论军衔的高低,对于他来说都不重要,他所在乎的,是如何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从1957年被任命为装甲兵副司令员后,贺晋年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我军装甲部队的建设事业中。

在任期间,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代主战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为建设人民装甲兵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比于兄长贺晋年来说,其弟贺吉祥的功勋也同样耀人!

1932年,年仅17岁的贺吉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年加入红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吉祥长期在哥哥贺晋年手下工作,历任红军第27军第81师第214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陕北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贺吉祥长期在地方部队工作。

1948年7月,时任晋绥六分区第四十团团长的贺吉祥,率领部队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就接连取得了麻会镇、黄水火车站三战三捷,歼敌数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贺吉祥奉命调任第四军第11师副师长,1952年5月升任师长。

1954年3月,贺吉祥从南京高级军事学院毕业后,奉命调任第五十军副军长。

1955年,贺晋年、贺吉祥兄弟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但贺晋年是副兵团级少将,而贺吉祥只是副军级少将,所以两人的级别差距还是挺大的。

此外,当时所有享受副兵团级待遇的开国将军中,基本有一半是上将,一半是中将,只有贺晋年一人是少将。

戴克林、戴克明兄弟

戴克林,湖北红安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时期,戴克林先后出任过政治指导员、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戴克林作战勇猛、指挥灵活,屡立战功!

孟良崮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六团团长的戴克林,奉命率部夺回已经失守的330高地。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戴克林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战斗。战斗到最激烈时,他更是亲自带领一营战士与敌人反复冲杀5次。

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当天晚上,六团终于将330高地夺回,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长期艰苦的战斗,也给戴克林身上留下了7处伤痕。

新中国成立后,戴克林历任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工程纵队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

戴克明,1915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过河南省光山县委书记、新四军第四支队电台警卫队队长、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八团政治委员、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五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等职。

与堂兄戴克林一样,戴克明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但兄弟俩自从投身革命后,却一直没有见过面。

当时戴克林跟着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而戴克明则留在南方打了三年的游击战争。

由于不在同一个部队,所以兄弟俩整整10年没有见过面。

抗日战争期间,兄弟俩虽然都是新四军成员,但也互不知晓。

直到1939年7月的一天,兄弟俩才迎来了相逢的机会!

当时,戴克明作为新四军四支队的代表,出席了在皖南泾县召开的中共新四军第一次代表大会。

报道后,戴克明与新四军三支队一位名叫“戴克林”的侦察参谋,被分在同一间房子里居住。

看到此人的名字后,戴克明觉得很奇怪:“怎么此人的名字跟我仅有一字之差呢?”

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名字相似并不稀奇,所以戴克明除了感觉到巧合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

两人打过招呼后,开始相互打量起对方来,也许戴克林的心中也同样感到奇怪。

接着,两人便说起话来,结果在询问完对方的家乡、年龄、经历后,两人竟然紧紧抱在一起,大哭起来。

原来,对方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堂兄弟!

更为传奇的是,戴克林原名“戴道驹”,戴克明原名“戴道奎”,但后来二人都改了名字,相隔万水千山的兄弟,改名之后竟然只有一个字不一样。

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的吧!

然而他们也不会想到,25年后的1964年,他们兄弟二人竟同时由大校升为少将。

丁荣昌、丁盛兄弟

丁荣昌,江西于都人,1912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丁荣昌先后出任过红军282团政委、八路军锄奸部部长、第二野战军第十四军第41师政委等职。

1949年10月,丁荣昌率部随解放大军主力一起进军大西南,参加了滇南战役,一举歼灭了企图破坏云南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丁荣昌将军仍活跃在战斗一线,为新中国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许多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0年11月初,丁荣昌将军领导云南军区两次出国参与中缅联合作战,取得了击毙国民党残部师长2名、俘虏副师长1名,共歼灭国民党残部740余人的辉煌战绩。

此一战,不仅成功捣毁了缅北国民党残军经营十多年的巢穴,还协助缅方收复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比于哥哥丁荣昌来说,17岁就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的弟弟丁盛,名气更大。

丁盛素来以打仗勇猛著称,是我军战史上一位著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被林帅称为“丁大胆”。

在丁盛的军旅生涯中,当属抗美援朝战争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功最为显赫。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部重创了南朝鲜军“首都师”、第六师和第八师,歼敌14000余人。

1953年7月中旬,丁盛又率部打退南朝鲜军多次进攻,歼敌6250人。

金城战役中,他率部与其他部队一起,共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5.3万余人。

此战的胜利,向金城方向推进了160多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但这还没完!

1962年10月26日,丁盛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给予印军沉重打击。

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瓦弄之战”是中印边境反击战中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后一战。

我军战士在丁盛将军的领导指挥下,歼灭印军3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1.2万余人。

故而此战也被称作——“瓦弄大捷”。

张令彬、张平凯兄弟

张令彬,湖南平江人,1902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在我军历史上,张令彬绝对算得上是一位“老革命”,资历高、功劳大。

我人民军队的第一个教导队——井冈山时期红军在龙江书院办的第一期班排级骨干培训班,张令彬就担任区队长,而且还是毛泽东亲自点的将。

后来,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张令彬开始长期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历任红九军后勤部部长、中央教导师供给处处长、军委供给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张令彬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1955年,张令彬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全军授衔的服装,就是他领导设计的!

跟哥哥张令彬一样,弟弟张平凯也长期从事着后勤工作,期间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佳话。

1931年3月,时任红三军团后方留守处主任何长工被调到前线指挥作战后,其工作由张平凯接替。

在任期间,他组织建立了3个战时流动的后方医院、5个固定医疗点,担负起分散救护医治伤病员的重要任务。

此外,他还组建了新兵训练营和俘虏官兵训练营,建立了一个机械所,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兵源和物资,受到彭德怀的好评。

解放战争中,张平凯主要从事军需后勤工作,参与领导了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平凯协助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上将)筹备军需物资。

在短时间里,将参战部队两个月的粮食、10个基地的弹药和大批饲料、油料一一补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前线志愿军的作战。

除了在后勤工作上业绩突出外,张平凯在“文学”上面,也是颇有建树。

由于小时候家里穷,张平凯只上了一年多的小学,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连字也认不全。

参加红军后,张平凯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长征结束后,他的文化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在战斗生活之余,他还写了两篇著名的新闻稿——《晋察冀游击队生产运动》、《晋察冀机关部队大生产的第一年》。

毛主席看后大为赞赏:

“平凯同志的稿子甚好,既生动,又有原则性,全文分数日在新华社播报。”

后来,当毛主席得知张平凯只上过一年多的正规学堂后,大为吃惊,对他更是赞赏有加。

此外,由于张平凯曾参加过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与彭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晚年时还创作了《忆彭大将军》、《彭德怀率师援朝》等作品。

谢良、谢有法兄弟

与前几对“兄弟将军”不同的是,谢良、谢有法兄弟除了立有赫赫战功之外,还是我军中少有的“文化人”。

谢良,江西兴国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时期,谢良先后出任过红13师37团政委、八路军115师留守处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炮兵学院政委、解放军炮兵副政委等职。

在1955年授予的开国将军中,共有13位独臂、独腿、独脚将军。

而在这13位残疾将军中,独脚将军只有一位,他就是谢良少将。

毛主席曾评价说:

“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独腿、独脚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将军身残志坚,在枪林弹雨的革命岁月中,他率领部队南征北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危险、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将军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先后出版了多本有名的著作,比如《铁流后卫》、《边城女囚》、《独脚将军传奇》等等。

其中《铁流后卫》一书影响巨大,发行数多达10余万册,甚至还被译为俄文、朝鲜文等,在军队和文艺界引起了剧烈反响。

后来,谢良将军被吸收进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该协会中第一位将军作家。

与哥哥谢良一样,弟弟谢有法也是一位“文化将军”。

他先后出任过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八路军总政治部副科长、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谢有法奉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

1955年,谢有法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中将,只有38岁。

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谢有法将军也坚持写作,有着“军中秀才”的美誉,著有《奋战在沂蒙的第一纵队》一书。

即便是离休后,将军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支援家乡的建设。生病期间,他还坚持撰写了解放军部队政治工作的论著。

曾任军委副主席、开国中将(1988年授上将)的张震将军曾赞扬他说:

“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和发扬了老红军的本色,真是难能可贵!”

1995年1月19日,谢有法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范朝利、范朝福兄弟

范朝利,河南省新县人,1914年出生,1930年加入红军,同年就入了党。

范朝利幼年生活困苦,11岁时就因穷辍学回家帮父母种田,13岁时又因生活所迫到邻村油坊当学徒,期间饱受欺凌。

16岁那年,范朝利义无反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先后担任过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师参谋长等职,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抗日战争初期,范朝利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协助团长陈锡联(上将)指挥了“夜袭阳明堡”战斗,炸毁日军战机24架。

此战是我八路军第129师出兵抗战的第一场大胜仗,极大振奋了我军士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在忻口前线的作战。

解放战争中,范朝利率部血战羊山,全歼国民党整编第66师2万多人,活捉中将师长宋瑞珂,缴获无数。

羊山战役的胜利,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扫清了障碍,取得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初步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范朝利曾任第4兵团第14军军长,率部参加川南剿匪,指挥部队进行康南、中甸和小凉山地区的平叛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6年7月,范朝利奉命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2012年8月6日,范朝利将军因病逝世,享年99岁。

范朝福,1929年就加入红军,比哥哥范朝利还要早一年,而那时候的他才有13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范朝福主要从事民运工作,长期远离领导,单独活动。

在此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不断吸收新人,扩充部队,使红色武装不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敌人还曾悬赏3万元活捉他,但其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抗战爆发后,范朝福曾任129师771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

在任期间,他工作极为出色,仅1939年一次就扩充了4个营3000多人的兵力。

新中国成立后,范朝福曾先后担任川南军区后勤部政委、二野十军后勤部政委、海军威海基地政委等职。

1955年,范朝福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范家兄弟多次在同一部队并肩作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期在一个军系列内战斗,抗战期间又同属于129师,解放战争时期又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

当时,范朝利担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范朝福担任二纵6旅17团政委。

真正体现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综上所述,便是文史君对新中国开国元勋中7对“将军兄弟”的介绍了。

他们每一个人,无论军衔高低,都是我们共和国的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尊敬。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这些传奇的开国将军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