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为双减注入新动能)

时间:2022-12-15 浏览:36 分类:百科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2年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起始年,也是作为新教材与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年,此次高考也是“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的“第一次”高考。此次高考如何响应“双减”政策,又对下一步的“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产生哪些影响……高考结束后,这一话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

教考互动助力“双减”落地

“北京卷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其中各科高考试题对学科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能起到‘减负提质增效’的导向作用。”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玉群告诉记者,“本届试题,比较完美地体现了命题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关于主干知识的共识。”

记者了解到,统编高中历史新课程共有5本教材,结构宏大,纲举目张,内容广博。教师如何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教学面临的头等大事。

此次试题也凸显‘强调基础落实,注重教学实际’这一特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梁凯分析,试题内容以课标为依据并依托教材,围绕化学核心主干内容,强调对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师依标施教,不超前超量,不随意增加或删减内容,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标准,充分使用好教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回归课堂。

“双减政策的导向非常明确,”梁凯表示,以化学试卷为例,很多试题旨在培养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教学不要把精力放在解题技巧上,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建构,注重学科本质的理解。例如试卷的第15题全面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的本源性问题。“试题也引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指导学生摆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等方式,引导教学从关注‘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凸显双新特色,加大从教材中选取素材比例

“今年试题顺应学情变化作出适度调整,作为新教材与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届,试题加大了从教材中选取素材的比例,优化了难度设计的梯度,低起点切入,有利于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特级教师张玉峰也表示,试题力图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命题理念。考生面对教师没讲过、平时没见过的新情境、新设问,考场上现场学习、现场提炼,寻找需要的条件,实现对考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张玉峰告诉记者,试卷遵循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引领教学提质达标,助力考生学业减负提质,有助于避免超标学习、超前学习、机械刷题。

今年试卷更加关注命题考试与教材的关联度,这一点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郭井生表示,试题在价值理念上与新教材一致,注重体现新课标精神。例如历史卷第20题“华工与一战”的部分素材直接来源于两册必修课本。呼应了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理念,注重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综合考查。

京韵京味 厚植家国情怀

每年的高考北京试卷,都因其突出的“北京特色”而备受关注。今年的北京卷,也依然体现了鲜明的“北京特色”,充满浓浓的京韵京味,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看到听到那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文字,不由自主就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厚植家国情怀。

记者盘点发现,试卷第5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遗产规划管理为主题,让学生理解冬奥遗产如何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北京智慧。第6题以“银锭观山”景观视廊打通的美好画面,体现“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的城市规划理念。第17题以北京雨燕保护为话题,让学生感受北京在推进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体味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同样在今年的地理试卷中,综合题第20题直接创设了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北京奥运遗产”调研的情境,通过呈现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资料,调动学生自身关于“双奥”的体验和经历,拉近试题与考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系统思考北京奥运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义,展现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水平。

“试题中大量出现与北京相关的众多素材,引导学生高度关注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相关专家表示,“让学生亲历活动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将试卷打造为鲜活的实践课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生活。

明示教学导向 开启未来教学新征程

如果说第一轮新课程的实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新高考试题的“样貌”,将犹如一粒“定心丸”,对未来进一步落实“双减”、推动教育教学起着明显的稳定心态和导向作用。

“今年的高考试卷给出了明晰的信号,强调教考互动,引导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考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方面确保考生素养发展与课标要求一致,教学与考试相互衔接;另一方面,引导教学避免超标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切实减轻考生学习负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陈新忠介绍,未来教师要引导考生更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行并进。实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重点考查,真正实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倡导的从“考查知识”到“考查能力”再到“考查素养”的根本转变。

一线观点

深度回扣新教材 明确“双减”导向

赵长河(北京十八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度回扣新教材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命题改革,是落实减负提质的必由之路。

北京高考语文题命制思路,是对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教育改革方向的一次明晰呼应,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命题思路的体现。只有教学评真正地一致了,才能避免日常所教所学与高考刷题备考两张皮的尴尬,也才能避免由此尴尬引起的凭空增加师生应试负担的尴尬。

2022年,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起始年。体现新课标的新教材,如何在高考中有明晰的体现,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真正落实“减负提质”的教育改革,其实是广大师生拭目以待的大事。

首先是文本阅读单元的深度回扣。2022年北京卷大作文(1),考查的是对新教材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学习任务能否深度学习和思考转化。第15题有关《红楼梦》第一回中涉及《石头记》等五个书名的命题素材,是《红楼梦》作为必修下必读书的学习在试卷中的体现。文言文阅读取材的《汉书·贾谊传》考查的礼义教化的治国之道,其实也是必修下第一单元“礼义”主题学习的延伸与运用。

其次是活动单元的深度回扣。活动单元包含的日常应用性写作,在此次命题中也有充分体现。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紧扣“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学生的当下生活,暗扣活动单元必修上下第四单元等的学习内容。关联生活情境的微写作三道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第一题为学校“悦读会”写启事,第二题为核酸检测“两米线”设置标志,都是课本活动单元习得的情境性考查。

文字:李继君 赵翩翩 赵艳国

编辑:何文洁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