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顺(主席批评东来顺不好吃了)

时间:2022-12-15 浏览:34 分类:百科

1975年9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邓小平在北京著名老店“东来顺”设宴款待基辛格夫妇。

“东来顺“上下为了圆满完成这场具有政治意义的宴请,特地停业三天打扫卫生,还专门为楼梯添置了崭新的红地毯。基辛格夫妇对“东来顺”的涮羊肉赞不绝口,基辛格夫人形容师傅端上来的羊肉片“像葵花一样美丽”。

当时参与了接待工作的“东来顺”老师傅陈立新提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带着满满的自豪感:“咱们东来顺,也正经为中美外交发挥了作用呢!”

从一辆小推车起家

“东来顺”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丁德山弟兄三人带着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姐姐,从河北沧州奔赴北京谋生,在东便门外通惠河旁一个叫做“二闸”的地方安下家,靠买卖鸡鸭勉强度日。

1903年,北京的东安市场日益兴旺,丁德山、丁德富兄弟就在东安市场北门摆了个手推车卖豆汁、扒糕凉粉儿、支炉烙饼、金裹银花卷、一锅熟等清真小吃。

几年后,丁氏兄弟正式立铺挂牌,取名“东来顺”。当时店铺的规模很小,仅有一间小小的木棚,但是生意很好。

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丁德山的小木棚毁于火灾,他就在原址建了三间瓦房,重新开张,并增加了爆、烤、涮羊肉等菜式,命名为“东来顺羊肉馆”。

当时,丁德山发现北京另一家涮羊肉名店“正阳楼”的羊肉片选得精、切得薄,很受欢迎,就设法将“正阳楼”的老师傅郑春荣挖了过来。从此,“东来顺”的涮羊肉在北京城打出了名声。

“东来顺”对羊肉的要求极高。丁德山每年成批购入内蒙古的小尾巴绵羊,每只羊只取“上脑、三岔、黄瓜条”等部位。

据说将“东来顺”的羊肉片舒展开来,放在卷花瓷盘上,透过扇片,能隐约看到青花花纹,涮起来又香又嫩。

除了质量上佳的羊肉外,“东来顺”还为顾客配备了芝麻酱、辣椒油、酱豆腐乳、绍酒、韭菜花等佐料。

这些佐料都是由“东来顺”自己配制的,种类齐全,口感香醇。丁德山对佐料的勾兑手方式进行了改革,以芝麻酱、酱油为主,酱豆腐、韭菜花为辅,虾油、料酒少许,再加上辣椒油,形成了咸、辣、卤、糟、鲜的独特风味。

上世纪二十年代,“东来顺”改良了涮羊肉的火锅等器具,并以选料精、佐料全的特点,一跃成为京城最火爆的涮羊肉馆子之一。

1942年,老对手“正阳楼”倒闭,“东来顺”的生意就更好了,不仅成了寻常百姓爱光顾的饭馆,就连一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特地前来品尝涮羊肉的特色风味。

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东来顺”也随着局势的变化几度经历兴衰,但它的营业额却始终高居京城饮食业之榜首,是当之无愧的知名老字号。

可是解放后,由于创始人丁德山去世,“东来顺”的生意渐渐衰落了下去。丁德山的唯一继承人丁福亭热爱戏曲,无心经营企业,“东来顺”供应的羊肉原料和佐料都大不如前,失去了一批忠实老客户。

老牌子碰到新问题

1955年11月,丁福亭在学习了新思想后,积极申请加入公家。

在合并后,“东来顺”的经营管理有了很大改进,餐桌由原来的53桌增加到105张,营业额蒸蒸日上,但是味道不好的难题始终没有解决。

问题的根源是当时食品公司供应的羊肉质量不好,涮出来的肉片没有嚼劲。而且当时商业局决定降价,鼓励工人多出肉片,工人们忙于增加肉片数量,反而忽略了精选原料、注重切片的传统手艺。

另外,餐馆提供的佐料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众多顾客都反映酱油不甜了、芝麻酱变成了花生酱、辣椒油变成了辣椒糊、糖蒜又辣又苦。

许多老客人都对这一时期的“东来顺”充满了失望。

《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批评“东来顺的羊肉不好吃了”。记者形容这一时期的羊肉“送进嘴里嚼不烂,咽不下”,“老主顾一进门来不是先占座,而是先打听今天的肉好不好”

社会上关于“东来顺”的种种议论,很快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的重视。当时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同志,一直关注着全国上下企业的动向。

1956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在会上,陈云就这个问题向毛主席作了详细汇报:“东来顺”的羊肉,原来一斤价格是一块两毛八,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降到了一块零八分每斤。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来一斤羊肉切60片,现在只切三十片。肉片厚了,自然味道不好了。

而“东来顺”不是唯一一家遭受客户抱怨的老店。据陈云同志所说,“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了,酱园的酱菜也不好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云提议为了保障老品牌的质量水准,尽量不要过多变化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

这一提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在随后召开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特地请陈云再介绍了“东来顺”、“全聚德”等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贯彻毛主席的的指示,中共中央于1956年1月26日印发了《对目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文件规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营技术中有用的东西,应该看成是民族遗产保留下来。

此后,毛泽东又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保持和发扬以“东来顺”为代表的老字号的品质和特色:“社会主义的羊肉应当比资本主义的羊肉更好吃。”

在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张小泉、东来顺、王麻子、全聚德等一批老字号品牌得以流传下来,发扬光大。

“东来顺”又变“好吃了”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有关部门开始积极恢复并保护“东来顺”涮羊肉的生产技术。

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羊肉和佐料的质量,各个部门就此展开了协同合作:北京市零售公司东单第六店向“东来顺”供应肥羊;北京油脂公司负责供应芝麻酱和香油;天源酱园负责供应优质酱油和韭菜花;北京市粮食局则按月提供优质面粉和绿豆,由“东来顺”自己加工成杂面条。

这样一来,“东来顺”的原料品质更甚从前。

在原料有了保证后,“东来顺”又根据顾客“不怕贵,只要求好吃”的消费心理调整了进价和售价。羊肉的市场售价为0.71元/斤,“东来顺”购入的优质羊肉进价比市场价高0.07元/斤,出售的羊肉片价格也恢复到了1.28元/斤。

除此之外,“东来顺”于1956年春季增加了4个切肉工人,又于同年下半年想方设法请回了原来的几个老职工。人手的扩张解决了原来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肉片质量粗糙的问题。

多管齐下,“东来顺”的涮羊肉味道恢复到了从前的水平,甚至有不少人反映比从前更好吃了。

往常,一过冬天涮羊肉的生意就要冷淡下去,但是1956年的五一节,“东来顺”依旧顾客盈门。食客们一边涮羊肉,一边夸赞:“东来顺又变得有味道了。”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东来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品尝佳肴的就餐场所,也是社会名流聚集的风雅之地,同时还经常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宴请各国政要的重任。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来顺”的糖蒜甚至可以作为国礼送人。比如万里同志任委员长期间,就经常派人来“东来顺”取糖蒜,送给外宾作为特色礼物。

为了接待接踵而来的顾客,“东来顺”切肉组的师傅们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但是羊肉依然供不应求。看着每天排长队等候的食客,职工们心里都很着急。

尤其是1973年,中国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北京友谊宾馆负责安排各个国家的运动员的起居饮食,其中清真餐厅需要连着三天提供涮羊肉,这个任务自然由东来顺承接了。

为了让上千名运动员吃上老北京口味的涮羊肉,“东来顺”的师傅们不眠不休连续工作了工作了三天三夜。

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目睹了这种现象,下达指令必须实现羊肉切片的机械化。机电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为了帮助“东来顺”研发切肉机,亲自跑到餐馆实地调研,跟切肉师傅们深入交流,了解手工切肉的专业技能,观察老师傅的规范化切肉动作。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从1975年起,“东来顺”切肉的大部分工作就逐渐被机器取代了。当年8月15日,北京日报一篇名为《涮羊肉切片机试制成功》的文章,详细报道了此事。

机器上阵之后,切肉师傅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食客也不用再排长队等候了。而且机器的加工工艺更加规范,肉片薄厚、宽窄、外观都有了保障。

以机器的高效标准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工艺,成为当年包括“东来顺”在内的很多老字号选择的改革之路。

参考资料

[1]张鹏.人民日报调查惊动毛主席,东来顺当年为何获得领袖批示.北京晚报.

2018.6.23

[2]李自华.公私合营前后的东来顺涮羊肉.北京档案.2013(3)

[3]仲春妍.百年老店东来顺.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6(4)

[4]屈丽丽.百年东来顺如何“打升级”.中国经营报.2021.7.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