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青年突击(郭世科先生笔下的汾阳六十年代的生活)

时间:2022-12-15 浏览:29 分类:百科

郭世科《时代的烙印》选页连载

文/郭世科  整理/述评/郭炳淦

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 农历二月初十

《时代的烙印》选页

1.《南马庄大队今年回乡的知识青年大显身手》1961年12月3日《汾阳小报》)

  【郭炳淦述评】郭世科先生撰稿的报道《南马庄大队今年回乡的知识青年大显身手》发表在1961年12月3日的《汾阳小报》上。乡土气息浓厚,内容真切丰富,意义非同小可。那时候的中小学毕业生的继续升学的升学率不高。无法继续升学的青年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命运在何方?曾经的有名叫法是“一颗红心,两套准备”。升不了学的学生,需要找出路。有的回了各自的农村,但不见得全部是自觉自愿。有的学生回农村,实在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思想十分进步,甘愿回村当农民,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样的学生,是非常受农村欢迎的。他们在学校读了几年书,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回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郭世科先生所写的报道就是很好的例证。

  他的这篇报道虽然比较长,但读起来十分亲切。为此,我特意全文照录为word文档,以方便阅读。为做到保留原汁原味,尽可能地运用了与原报纸相同的繁体字。


  【报道全文】三泉公社南馬庄生産大隊今年共回来中、小學畢業生四十五名。這批刚畢業的青年學生:一回到农村就受到黨支部的重视和社员的歡迎。有的担任了會計,有的担任了保管、记工员、作業組長、治安干部、青年突擊員等。他在這些工作上,勞動上確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今年秋季,就是他刚回村的那几天,秋庄稼長得正上劲,可是雨后荒草也在抖威,頭鋤还没锄完,二锄又该開始了。正在这苗草齊長的節骨眼上,這伙小青年上陣了,他們先下手杂草最大的地,结果只三天時間就把草大的八十亩秋作物突擊完了。在他的積極帶頭勞動下,南馬庄很快就消滅了草荒现象。

  随着秋收工作的開始、小麥下种也快開始了。可是第一生産队的田底肥每畝只平均十二担,回乡青年共青團員屈通潤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就要求團支部协助召集了一隊的十七个回乡青年座談,将这个問題提出让大家討論。討論中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趕上二、三隊。第二天他上地每人带了一把鐮刀,回来捎割野草漚壓录肥。女青年王彦娥一天割了五百余斤。在他的带勤下,社员也行勤起来了。到小麥下種时,每畝施肥已达到了二十二担,超過了原計劃两担。

  中學生王永仁,一回来就參加了场上的切麥秸,一连切了好几天也没有息一天,把手上打满了水泡,别人要替他切两天,他:“这仅是勞動的開始,怕累还能行?鍛煉上几天就会好的。”就這樣,一直整持把十萬斤麥秸切完入了庫。

  还有凤梅、惠蘭、翠仙、翠芳、恩芳等五个女同學在学校時就是出名的好學生,而且亲密的像姐妹。今年畢業的時候,他就互相鼓励,确定了共同志願一一回乡参加农業生產。回回来后,他们都在第二隊里參加勞動,并且分别當了五个作業组的付組長,还兼任記工員。從此她就真正帶動妇女,早出勤晚下工,社员們的工分經常記的清清楚楚,消滅了以前的“和子飯”现象。有一次摘豇豆爽爽,她們只顾了给社員們稱,自己却少摘下了,隊長主張要给她們每人補記二分工,她們却說:“這是我們份内的事,不应该多記,以后多干几下就行啦。”

  的确,三个月的時間,每人都作下八十多个劳动日。还有十四岁的小學畢業生张莲芳,是全大队的摘棉冠軍。十五岁的高中生張拴成也成了技术很好的棉花分级员了。這批知識青年不仅在生产上搞的热火朝天,而且自他們回来,街頭的黑板报、广播筒,俱乐部也都活跃了。现在他们已又和社员們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冬季生產運動。(郭世科)


2.《义丰南大队耕完大块地,抢耕十边地》(1961年11月23日《汾阳小报》)

  【郭炳淦述评】农村的“十边地”就是路边、沟边、河边、池塘边等大田之外等处的规则和不规则的零星小块地。耕种这样的地块,一般不适应使用畜力,只能用人力进行,方法是铁锹翻,䦆头刨。《义丰南大队耕完大块地,抢耕十边地》介绍的是畜力、人力相结合,记工记分有区别,加快耕地速度,仅用十五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大块地和十边地的耕地任务。

3.《羊工任尔根为集体投肥多》(1962年2月27日《汾阳小报》)

  【郭炳淦述评】羊工任尔根,放羊好把式,以社为家爱集体,先公后私投肥多。好人好事出现在南马庄,集体力量大无边!

作者简介:

  郭世科,山西汾阳人,生于1937年,1954年参加工作,1959年入党,1998年退休,大专文化。社会科学副研究员,长期担任基层领导。退休前耿直做事,为社会效力;退休后不忘初心,奉献人生。

  参与发起创建汾阳市民俗学会,任副理事长;创建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祕书长,换届后任荣誉会长;在省內外多个民间组织任职。

  编辑出版《郭世科文集》(退休前在各种报刊发表的300篇文稿)、《郭氏源流考》、《汾阳郭氏郭村支谱》、《汾阳王后裔花寨家谱》、《郭氏文化》、《郭氏文化(续)》、《和谐之圣汾阳王》、《汾阳王文化研讨专集》、《汾阳与汾阳王》、《汾阳郭家庄郭氏考》、《郭氏与汾阳》画册、《漫议郭泰无愧碑》、《遗墨芬芳》、《义丰情深》、《火红的年代》(日记集)等著作(有的为合作),发表论文数十篇。所编“虢叔遗风传万代、令公美德铸千秋”楹联,刻写在台北市郭子仪纪念堂。“和谐之圣汾阳王”的论点得到广泛认可。助推建成恢弘的汾阳王府。与海内外郭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弘扬了根祖文化。关注家乡发展,《进言汾阳官与民》受到广泛重视。

  业绩收入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辞典》,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改革报社、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研究院联合授予“当代文学之星”,被山西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学会工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