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成功回收(我被震撼了)

时间:2022-12-15 浏览:32 分类:百科

在一枚火箭的造价里,燃料只占1%,占总价值99%的部位用一次就会被扔掉。

如果火箭可以回收利用,反复发射,那么即便回收后需要大量检修,也能降低很多很多成本。

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就是因为发明了可回收火箭技术而名扬世界。

人们把马斯克的火箭捧成神,不是因为马斯克的火箭有多大,飞的有多高,这些指标就算再强也无法震惊我们,因为我们也有大火箭。

但我们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乃至于全球各国政府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这时候马斯克的火箭是可回收利用的,这就很惊艳了。

马斯克的公司成功研发可回收火箭技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多年,付出巨大成本之后才研发成功的。

在摸索这个技术的过程中,马斯克的火箭不知道炸了多少个,实验的时候有一点误差就会爆炸。

失败的次数很多很多,下面这个视频只是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时长00:31马斯克的火箭成功落地的时候,曾惊艳世界,全球刷屏。

很多人艳羡不已,希望中国也能早日研发出这个黑科技。

今天,我看到了中国版的可回收火箭,而且成功落地。

看到视频的时候,我直接被震撼了。

在发射现场,刘慈欣主持发射仪式,斗鱼在火箭上打广告,满屏都是中国人。

,时长00:59

看到这个视频里的火箭成功落地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和现场的人一样激动。

曾经被吹上天的美国可回收火箭技术,中国也掌握了。

我曾经有多么被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技术震撼,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内心就有多震撼。

但更令我震撼的还在后面。

当我查询究竟是哪家公司发明了这么牛逼的技术时,我震惊的发现,这个可回收火箭的成功发射,居然是2019年的事情了。

我看这个视频的时候还在想,这么大的新闻,为什么没有看到全网报道。

但我万万没想到,这火箭居然是3年前发射的,至今我都没看到全网报道,根本没有在网络上掀起什么浪花,连我都是第一次知道。

这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人们吹捧马斯克,不就是因为可回收技术吗?怎么中国人造的可回收火箭就无人问津?

我去细细深究这个问题时,发现了令我更无语的事情。

这家名叫翎客航天的民营公司,选择深耕钻研火箭可回收利用技术的初衷,是无奈。

2020年6月,在成功发射可回收火箭一年后,翎客航天的员工人数不足10人,濒临倒闭,曾经提出的尽快把大规格可回收火箭发射上天送卫星的目标也被无止尽的拖下去了。

当年成功发射可回收火箭的团队,和这个火箭合影的工程师,出于生存压力,大半都离职了。

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虽然有爱,但真没办法。

翎客航天的火箭和马斯克的火箭差距很大,你从尺寸上就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马斯克的是大火箭,翎客航天的是小火箭。

虽然在可回收技术上翎客航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这种火箭即便可回收,也没办法送卫星上天。

换句话说,没办法创造营收。

而SpaceX本就拥有送卫星上天的实力,拥有可回收技术后直接是如虎添翼。

而翎客航天只有翅膀没有老虎,可回收技术没办法发挥威力,如无根浮萍。

为什么翎客航天跳过送卫星上天这一步,直接钻研可回收技术?

因为当时全球都在盛赞可回收技术,都声称这是人类在火箭技术上的历史性突破,是未来最重要的技术。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翎客认为研究可回收技术便宜,而研发大火箭实在是太贵了。

马斯克的火箭在批量生产,大幅压缩成本后,每枚火箭的直接制造成本也有1600万美元。

换句话说,马斯克那种火箭哪怕研发费为零,哪怕发动机技术和零件任你选购,一枚的直接制造成本也有1600万美元,约合1亿多人民币。

翎客航天于2014年创立,创始团队只有3个人,注册资本只有十几万人民币,到处找钱找了很久才拿到了第一笔风投,仅100余万人民币。

后来拿了多少钱我不清楚,反正直接搞大火箭上天是倾家荡产都搞不起的。

别说多次实验,就算是能100%确保一次性成功,翎客航天都造不起马斯克那种级别的大火箭。

这可是火箭,民营公司谁敢保证一次性成功?

蓝箭拿了很多风投,成立5年都还没把大火箭送上天,也就是说没营收,纯粹烧钱。

因此,翎客航天就想在可回收技术上弯道超车,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技术成本低,不会炸火箭,慢慢琢磨慢慢调试也花不了几个钱,不用一次性砸几千万上天。

马斯克当年玩大火箭的时候,光自己第一笔钱就拿出了1亿美元,后面更是融资无数,双方的资金实力简直就是天地之差。

要知道,中国航天一年的总资金才20亿美元。

所以马斯克玩得起硬件,发射大火箭做实验和翎客航天发射小火箭做实验一样容易。

而翎客玩不起硬件,那就只能发射小火箭,努力钻研软件了。

但是很明显,虽然成功研发了可回收技术,但客户需要的是把卫星送上天,投资人需要的是从客户手里拿到钱。

可回收技术再厉害再领先,也没有用。

因此,中国如蓝箭、星际荣耀等有实力拿到大笔风投资金的航天公司,都优先把资金投入到了先能把火箭送上天的研究上。

送上天的火箭确实是一次性的,确实看起来很落后,但能把卫星送上天,就能去接商单赚营收。

即便营收不足以覆盖成本,至少可以缩小亏损,在一次次的火箭发射中积累经验,最终达到spaceX的技术水平。

所以投资人更看重的是你火箭的大小,发动机的推力,而不是能否可回收。

马斯克的spaceX,商单极多,2021年有31个发射任务,2022年有52个发射任务,等于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所有国家政府发射任务之和,平均每周发射一枚火箭。

spaceX通过无数发射任务把大量卫星送上天,代表会有大量的钱涌入,让这家公司有更深厚的实力在发射中不断试错研究新技术,让他越来越强大。

翎客知道这个道理,但自身太弱,钱太少,实在玩不起,于是只能想办法从可回收火箭领域下手,看看能不能弯道超车。

成功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后,人们认可了翎客,但投资人并没有蜂拥而至。

这技术有用,但能把卫星送上天吗?能给公司创造营收吗?

搞硬件确实砸钱就行,但万一砸钱失败了呢?

spacex首次送商业卫星入轨是2009年,那一年有员工1100人。

突破可回收技术时是2015年,那一年有员工5000人。

而翎客2019年突破可回收技术,2020年拥有员工10人。

钱不用太多,砸1亿美元下去弄2发大火箭上天问题不大。

1亿美元看起来不多,但又很多。

这可是1亿美元,失败了就全打水漂,你来出这笔钱?

所以中国在2019年成功突破的火箭可回收技术没有引起轰动,那家公司到今天也没有做大做强。

但是,这毕竟是火箭可回收技术啊。

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只需要砸钱,不断重复做实验,必然可以突破大火箭的可回收技术,门槛我们已经踏入,后面的只是钱的问题。

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并不小,只是没有可回收技术而已。

当然投资人的担忧也有道理,投资太大,万一不行呢,还是老老实实先搞一次性火箭把卫星送上天比较好,不要想着一步登天。

但归根结底,这怎么说也是火箭可回收利用技术啊。

当年吹马斯克可不是因为他能把卫星送上天,也不是因为他的火箭商业化第一人,而是因为他突破了火箭可回收技术,颠覆了人类火箭史,这是马斯克最大的贡献和黑科技。

但中国突破可回收火箭技术时是怎么说的?

我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为什么翎客没有发展起来,才知道为什么这个可回收技术没有逆天,但普通群众不知道啊,正常人看到这个发射场面都会感觉和马斯克的一模一样。

在2019年的时候,这个视频下面嘲笑声一片。

2022年的时候,这个视频被人重发一遍,下面还是嘲笑声一片。

从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群人并不懂航天,甚至不知道这发火箭是2019年上天的,即便他们觉得这个是刚发生的新闻,依然是冷嘲热讽。

总之,马斯克,行,中国人,不行。

同样是可回收火箭安全落地,马斯克就是人类的神,是伟大的先行者,而中国的可回收火箭试验就屁都不是,是忽悠,是骗钱。

真的是太双标了。

我不否认SpaceX的伟大和强大,可回收火箭确实惊艳全球。

但中国的可回收技术那也是技术,这门槛突破后,软件和参数都掌握后,未来实现中国的可回收大火箭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作为中国人,你可以不支持,但为什么要反对?

任何中国人都应该为这种技术的突破感到自豪吧,而且是那么少的人,在那么穷的状态下突破的。

这项技术无论如何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最后还是有投资人认账的,给注入了新资金。

根据最新的消息,翎客新的火箭总装基地即将竣工。

既然有钱修新的火箭基地了,那应该拿到新融资了吧,听说新的火箭也快造好了,中等大小的。

怎么说呢,希望他们,以及其他的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都能顺顺利利的发展,最后为我们中国人打出自己一片天地吧。

我最初看到中国可回收火箭成功落地的视频时,是真的被震撼了。

当我发现这个新闻没有在世界上掀起一丝波澜时,又被震撼了。

最后发现这个新闻居然是2019年的,而对应的航天公司差点倒闭之后,更是被震撼了。

中国想崛起,真的是太难了,太难太难了。

在航空火箭领域,翎客这种迷你公司挑战SpaceX,真的是以蚂蚁的体量去挑战大象。

但这些人依然怀揣梦想,勇敢的发起了挑战,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也许他们最终不一定成功,但我们最终一定会有某一家公司成功,而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研发的各种技术,都会留在了中国。

中国可回收火箭成功落地这件事,到目前为止只震撼了我,所以我标题只敢写我被震撼了。

我不奢求震撼世界,但我希望在未来我能把标题改为“震撼中国”而不至于被人说虚假标题。

怎么了,难道这技术不配震撼中国吗?

如果不配,那我们也没必要崇拜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

做人至少不能双标吧。

发表评论